清人蔡雲的《吳覦》詩:“蒲蓬卵蒜掛牀前,芷術香芸 地下燃。還怕夜來眠不穩,碧紗帳外點蚊煙。”

點蚊煙也是 烏鎮人過端午的一種特殊習俗,也稱“打悶煙”或“打蚊 煙”,在端午節這天中午,人們在堂屋內點起炭火盆,將從 野外採來的艾蒿、蚊子草(花形似蚊)等放入炭火盆,使其 生出嫋嫋濃煙,散發出嗆人的煙味,據說打過蚊煙之後, 人夏蚊子就少了。

鎮上人“打蚊煙”則加人了蒜皮、蒼朮、 白芷、鱉甲、芸香等藥用植物。在鄉村,有小孩的人家會利 用“打蚊煙”的時候“煨鴨蛋”給小孩喫,取一隻青殼鴨蛋, 於一端敲出一個孔,再捉一隻小蜘蛛塞進孔內,用紙把洞 口封好後,放進炭火盆煨燒,待鴨蛋煨熟之後,取出蜘蛛屍體,讓小孩喫蛋。

據說端午喫煨蛋可以除溼氣、祛毒素, 夏天還不會生痱子和疥瘡。與烏鎮一塘(白馬塘)之隔的石門人豐子愷先生在《端陽憶舊》一文中回憶說:“我幼 時,即四十餘年前,我鄉端午節過得很隆重……我的母親 呢,忙於‘打蚊煙’和捉蜘蛛……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 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隻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 放在打蚊煙的火爐裏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 屍體,把蛋給孩子們喫……”

端午節喫“五黃”,這“五黃”的內容各地不盡相同,烏 鎮人的“五黃”是: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其中 雄黃酒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水鄉烏鎮地屬溼熱氣候, 草木繁盛,沼澤遍佈,端午一到,蛇蟲百腳(蜈蚣)岀洞了, 而雄黃正是古人對付蛇蟲的絕佳良藥,雄黃酒能驅解百 毒,而且威力無比。現代人已知雄黃有毒性,就不再喝雄 黃酒了。

人們之所以要食“五黃”,有一種觀點認爲,“五黃”能 克“五毒”,以前的人們在端午這天,會用紙剪“五毒”圖像 貼於門或窗上,“五毒”是指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 人們還把“五毒”圖像貼在牆上,是表示要把這“五毒”釘 死在牆上。認爲這樣做了,“五毒”就不會岀來爲害了。

還有一種習俗就是以毒攻毒,比如喫蜘蛛蛋、喫癩蛤蟆(蟾 蜍)、喫蛇肉等都屬此意。清《吳越風土錄》記載:“端午日, 藥市收癩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爲修合丹丸之 用。”民間俗信蟾蜍爲瘡科聖藥。蟾蜍有毒,而中醫講究 “以毒攻毒”,蟾蜍自然成爲中藥之一種,可見舊時嘉興端午即有蟾蜍人藥之說。

在烏鎮鄉村,每當端午節到來之際,給家中小孩戴虎 頭帽、穿虎頭鞋,這種虎頭帽用色布製成,一般做成圓箍 形(即只有帽沿,沒有帽頂),帽的正前面用五顏六色的布 線縫成老虎面形,虎眼圓瞪,虎鬚上翹,虎額上書以“王” 字,形象逼真,有些虎頭帽還在帽沿四周用綵線繡上“五 毒”圖像,寓意以虎克瘟降魔。認爲小孩戴虎頭帽、穿虎頭 鞋,就可以防止“五毒”的侵害。儘管這些習俗有着或多或 少迷信的成分,但不能否認它是古代人民在艱苦環境中 積累的生活經驗。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唯有端午節的別稱最多:端 五、重五、重午、端陽、天中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娃娃 節、五月節等等,在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無論是從名 稱、內容還是到象徵意義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不管怎 樣變化,端午節的本源是質樸而純粹的。江南的氣候恰好 在端午前後由冷變熱(溼熱),爲了讓生命更能適應溫度、 溼度的驟然變化,抵禦自然界邪毒之物的侵襲,端午習俗 便應時應地而生,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端午習俗所承載 的內容、形式越來越多,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和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