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華夏文明發源地。可是,黃河究竟發源於哪裏呢?因爲種種因素影響,在古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所有人,甚至可以說黃河正源在古代就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在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時間裏,人們意識當中的黃河源頭是出自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纔是黃河的上游。儘管黃河的真源(青藏高原)海拔將近5000米,而“僞源”塔里木盆地海拔僅有1000米,高度差達到4000米之巨,但一直到清朝,這種錯誤的認識還在被人們所接納。

那麼,在清朝之前的數千年時間裏,是什麼原因讓古人一直堅持認爲塔里木河是黃河上游,塔里木河又是怎麼成爲黃河源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用3D地形圖+歷史的方式,和大家聊一下中國古代對黃河源的認知變化和其緣由。

中國地形圖及黃河、塔里木河的方位

人類認識到黃河真源的歷史不足百年

現在說起黃河的正源,大部分人都知道,是在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北麓。可是,這個真相是什麼時候才被確定下來的呢?準確來說,專業的測繪結果是1952年得出的,人類認識到黃河真源的歷史距今不足百年。

而在公元1704年,康熙帝曾命拉錫、舒蘭探河源,後來儘管他們發現黃河是從扎陵湖西部的星宿海上方三條河流發源的,而且還編撰了一套書叫《河源紀略》詳細記錄了這次的勘測行動,按理說他們已經發現了黃河真源,但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這些人依然在書中堅稱黃河發源於塔里木盆地內的的塔里木河。說是塔里木河匯入羅布泊後,從地下潛行至青藏高原的噶達素齊老山冒出,再流入星宿海,形成黃河……就這樣,古代最接近真相的一次河源地理考察,因爲這一荒謬的定論變得不完美,“黃河源自塔里木”成爲《河源紀略》這部心血之作的最大敗筆。

那麼,是何種原因導致古人願意相信這種看似荒謬的結論的呢?其實,這一方面是因爲古人對“海拔高度”這一概念的認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爲他們對古代經典的“誤讀”。

積石山、星宿海和羅布泊的位置

秦漢之前,古人難以觸及青藏高原,黃河真源迷霧重重

在遠古時期,青藏高原的氣候惡劣,再加上交通不便,漢人的足跡基本都是止步於青藏高原的,當年大禹治水時亦是如此,他也不能跨越青藏高原。所以,《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說大禹“導河積石”,意思是當年大禹疏導黃河是從積石山開始的,積石山在現在的甘肅臨夏西北部。這個記載也從側面說明,積石山應該是古代漢人能抵達的黃河最上游位置。

大禹治水源頭-積石山所在處

熟悉地理的人應該知道,黃河在積石山段時差不多已經流了1500公里,該段的河水的流量依然很大,仍算得上是一條大河,古人自然也清楚這裏不可能是黃河的源頭。但是呢,由於積石山再往上游走,西有積石關,臨積石山,峽中兩岸石壁森立,相去甚迫促,黃河經過那裏好象在溝瀆中行,再加上青藏高原惡劣氣候條件,常人根本沒有能力溯河而上去找尋源頭。

積石山段黃河地形

《山海經》中崑崙山的方位導致黃河源變得更加不確定

上古典籍《山海經》中曾記載稱黃河源在崑崙山。崑崙山是一座神山,它“方八百里,高萬仞”,上面住着許多神仙,到處都是奇珍異獸,玉石遍地,黃河的源頭就是出自崑崙山。

可是,崑崙山在什麼地方?《山海經》沒有具體說,只是很抽象地介紹了一下崑崙山的地理環境: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敦薨之山(天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羅布泊),出於崑崙之東北隅,河源。

可以說,在西漢之前,崑崙山的具體位置十分模糊,沒有具體定位,這使得本就無法觸及的黃河源頭更加撲朔迷離。

漢武帝封崑崙,初定“河源”

在西漢之前,除了商人之外,漢人足跡很難越過河西走廊,更不要說更西方的“西海”、“敦薨山”了。漢人真正突破河西走廊,還是在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時期,河西地區的大月氏被匈奴擊敗,他們背井離鄉,逃往帕米爾高原以西,在那裏重新建立了國家。漢武帝看到這個機會,便打算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張騫鑿空西域。(鑿空,即:鑿孔,形容路途艱難,危險係數高。)

張騫第一次出使大月氏,收效甚微,還別匈奴打的幾乎全軍覆沒。可是,他回國後向漢武帝描述的西域景象,卻讓漢武帝堅信崑崙山就在那裏:

具爲天子言之,曰:……于闐(今新疆和田附近)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今鹹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今羅布泊)。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黃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

張騫鑿空西域線路圖

張騫的意思是于闐再往西走,帕米爾高原西側的河流都匯入了鹹海,而於闐東部所有的河流都流入了羅布泊(鹽澤),之後,再沒有一條河流從羅布泊流出。可是河水只進不出,羅布泊的水位卻可以保持常年不增不減,嚴重不符合當時古人的思維邏輯。所以,張騫猜測只有一個可能:羅布泊的水通過地下繼續向東南潛行,然後從大禹治水處的積石山回到地面,形成黃河。這種推論也和《山海經》中的描述相符。

漢武帝聽了張騫的介紹,感覺很新奇,愈發對西域產生興趣,想要一探究竟。元狩元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擊,大破匈奴,河西走廊被打通,漢武帝派使者攜帶大量金銀饋贈西域各國,順帶打探河源究竟,最終經過幾番調查之後定下一個結論:于闐地區是黃河源,盛產玉石,上古神山-崑崙山應當就是于闐南山。

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窴。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最終,漢武帝認爲神話中的崑崙山已經被自己找到,便欣喜地下詔敕封了于闐南部的山脈爲崑崙山,而塔里木河自然也就成爲了無可爭議的黃河源頭,荒謬的“黃河潛行猜想”就這麼被坐實了。

西漢黃河源示意圖

漢朝之後,黃河源的兩次變動

漢朝之後,中國經歷了數百年的動亂時代,西域在很長一段時間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黃河源的問題自然也就不會有人再去質疑和考證了。

到了唐朝之後,中原王朝疆域面積再度擴張,一度延伸到青藏高原的東部的阿瑪尼卿山。這時候,人們發現一個問題:黃河過了積石山之後,竟然還有很長一段河道,根本沒有遁入地下的情況。這個發現意味着之前漢朝的記錄是假的?

可是,當時的人還是不能深入到更上游的地方去調查呀,畢竟吐蕃和大唐經常發生衝突。所以最後人們又做出了一個推斷,甘肅的積石山是小積石山,青海的阿瑪尼卿山纔是大積石山,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記載:

“黃河源……出大崑崙東北隅,東北流,經于闐,入鹽澤;即東南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又東北流。”

也就是說,唐朝雖然黃河水並非出自臨夏積石山,但他們又定了一個新的“積石山”,稱羅布泊的水遁入地下之後,從新的積石山(大積石山)流出,形成黃河,還是沒有拋棄漢武帝的崑崙山,以及“河出崑崙”的說法。

古代黃河“潛行”線路變遷

從秦漢時期,到唐朝,說來說去,還是人們無法探知到黃河的真源,進而只能憑藉《山海經》對黃河正源進行“猜想”罷了。而到了元、明、清時期,青藏高原被納入正式統治區域,人們對黃河源的認知又有了一些新的發現,甚至在清朝康熙時期人們就已經通過官方的地理探測,證實了黃河發源於扎陵湖西部的星宿海,而且還知道星宿海是由三個主要分支構成,這三個分支是黃河的源頭。

清朝的勘測人員去查看三條分支時,發現北面和中間的河流下來的水是綠色的,只有南邊一條流出來的是黃色水,所以他們便認爲這一條可能是黃河正源,於是就順着這條河繼續勘察。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這條河的水流一段之後就滲入地下,再走20裏,又能看見水流,一直走到通往西藏的大路旁邊的噶達素齊老地方,看見西山腳,從二泉流出黃水,現在流出來的雖然細小,但是夏秋流水河道明顯又寬又大。

青海黃河源

最後,這些勘測人員經過一番商討,參考了《山海經》、《禹貢》、《史記》,以及明代于謙的《積石山考》,得出一個新結論:在星宿海的西南部,巴顏喀拉山的噶達素齊老峯上有許多巨石,看上去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更像是人工堆疊的,而堆疊不就是“積”嘛?所以,這座山應該就是《禹貢》中所描述的“積石山”,認爲當年大禹治水是從噶達素齊老峯下開始的。

按照這種說法,塔里木盆地內的諸多河流匯入羅布泊(泑澤)之後,向西南潛行,然後由噶達素齊老峯處冒出,然後注入黃河。也就是說,在清朝人眼裏,黃河源頭其實還是塔里木河。

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最終確定了黃河的正源是從瑪曲發源,而非塔里木河潛行所致。

河西走廊局部3D地圖

其實,古人認爲塔里木河是黃河上游,並不是因爲他們相信水可以從低往高流這種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是因爲中原和西域的特殊地理環境所致的,中原和西域之間溝通的橋樑是狹長的河西走廊,一側高山,一側荒漠,地勢緩升緩降,綿延數千公里,使得行走在期間的人根本無法感受自己是在上坡還是在下坡,只是會感覺越往西走,左側的山就越高大,於是便產生了河西走廊西部高,東部低的錯覺。

這一點,在上古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中也可以得到佐證:

“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帕米爾高原),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這一神話說明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意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西部高,東部低了。所以,如果我們搞清楚這一點,自然就不會人認爲古人把塔里木河當做黃河源是荒謬可笑的愚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