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我們經常喜歡把公務員和教師兩個職業拿在一起作爲對比。因爲媒體的宣傳,大家普遍有個錯覺,那就是教師工資要比公務員高,教師工作比公務員輕鬆,教師比公務員喜歡抱怨。現實卻是每年有大批的教師報考公務員,而不是相反(他們腦子都沒問題)。爲什麼?

我先說一個方面大家就能夠明白教師的委屈。早在35年前,國家爲了鼓勵教師長期從教,特意發給教師一筆鉅款——教齡津貼。從3元到10元不等。這筆錢佔當時教師工資的1/10。然而35年過去了,這筆“鉅款”如今只佔教師工資的1/200左右。且不說還能否達到鼓勵教師終身從教的作用,單說35年不變就反映了教師長期被忽略的現實。

1、多名教師代表委員的建議爲何不起波瀾

爲了提高教師的教齡工資,多名教師代表建議提高教齡津貼,結果石沉大海毫無動靜。唯一得到的答覆是“考慮到教齡津貼和薪級工資在功能上重疊,對是否保留教齡津貼等問題,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

這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教齡補貼是爲了提高教師地位而單獨發放的。薪級工資,凡是事業編都有,不單獨指教師,二者不能混爲一談。公務員有崗位津貼(工齡津貼),並且很高。醫護人員都崗位津貼,有加班費,這兩項加起來超過工資。唯獨教師沒有崗位津貼,沒有加班費,教齡補貼最高每月10元封頂,有很多人不到10元,悲哀!公務員的工資(基本工資、工齡工資、獎勵工資)都與工齡有密切的聯繫。隨着公務人員的工作年限而增長,這顯然起到穩固作用。

2、取消教齡工資,通過薪級工資(職稱工資)提高教師工資積極性可行嗎?

經常有不少網友說,既然你們教師不想要教齡工資,那麼直接取消,只通過薪級工資(職稱工資)提高教師工資積極性。但這觸動到教師的傷心事。職稱工資不僅不能提高教師積極性,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老師從入職開始,隨着年齡的生長,子女教育以及父母的贍養都讓其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工資能夠逐漸增長,顯然能夠緩解這樣。但是職稱評定卻讓他們飽受煎熬。

但問題就出在評定標準上了,因爲教師職稱的評定,並不單單是依靠教學成績。人脈和金錢缺一不可,否則靠邊站。

我的一位朋友介紹了她老公所經歷的問題,“我老公1991年師範類大學畢業一直在鄉中學從教連個中一職稱都沒有評上。在他現在的這所學己10年都沒有來指標,好不容易在2019年末下了一箇中一職稱指標,而他一直擔着班主任(並且還是比較難管理的班級:男生比女生多)他熱衷於自己的事業,所有的獲獎材料及說課合分第一名比第二名多7分多而第二名的即不班主任且工齡短的多,但到教育局公示時,第一名的就落榜了。工資我老公現在是3000原來塊,評職稱是有大樹好遮陰”

對比較公務員隨年限自然晉級。而教師不僅需要面臨人情關,金錢關,還有面臨名額限制,很多人需要一、二十年才能晉升中級,到退休前先進階到高級,已經很不錯。

佩弦教育語:

當下職稱工資在教師工資中所佔的比重很大,導致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相關材料準備上,並且因爲評定導致教師間關係緊張。這反而與其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馳。一方面是辛辛苦苦教學的人卻遲遲晉不了級,一方面是那些進階到高級的人反而閒在一邊的教師。所以,你問取消教齡工資,依靠職稱工資提高教師工資積極性,可行嗎?我的答案是,應該提高教齡工資,減小職稱工資的差距,這纔是正確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