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有人說:許多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就選擇退居二線,拿着高工資,在學校裏養着。

這個說法似乎已經過時,並不符合當前基層中小學校的實際情況。即使存在,也是極個別現象,或因年齡、身體健康原因,或因學校工作統籌安排的原因等,並非是教師本人的主觀願望。因此可以說,這種說法存在偏見,以偏概全,是對高級教師羣體的傷害,也是對社會輿論的誤導。

關於“過時”:

教師晉上高級職稱後,一部分不在一線主要教學崗位,或從事副科課程教學,或從事學校後勤事務、前勤教學服務性工作等。這種現象曾經出現過,時間大約在1987年開始的教師職稱制度正式實施,到2000年前後這期間。主要原因是,那時教師評職稱以教齡資歷爲主,能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普遍年齡偏大,評上後很快便面臨退休,職稱也是對他們大半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肯定。根據部分教師的年齡、精力、身體狀況和教學工作實際,學校作出這樣的安排,是人性化管理的體現。

關於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畢業生不再包分配,全部納入社會招聘。大量師範、非師範類畢業生通過正式招考進入教師隊伍,學歷都在大專、本科或以上,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更是今非昔比。這部分教師年輕有爲,思想活躍,教學上敢於改革創新,成爲中小學一線教學崗位的主力軍。在職稱晉升中,按照評審條件要求,他們既具備高學歷等先天基礎優勢,又有着教研教改和教學成果貢獻等的後發優勢。因此,這些青年骨幹教師教齡在15年左右,便逐步晉升爲高級教師。當地中小學教師中,年齡在40歲左右晉升高級教師的已經不乏其人。高級教師羣體呈現低齡化,他們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無論從工作前途考慮,還是從經濟收入着想,讓他們離開一線教學崗位,除了提拔重用正常調動和主動辭職外,幾乎是不可能的。

關於一線崗位:

評定教師職稱所界定的一線教育教學崗位,並不單指在學校任語數英理化等主要課程、並且每天上課備課多節、或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師,還包括以下幾類教師:

1、擔任或兼任音體美、史地生、勞動技術、社會實踐等所謂副科課程教學的教師;

2、從事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領導層,包括工會、共青團、少先隊、女工等組織中的專兼職教師;

3、從事學校後勤保障供應、師生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爲前勤教學提供協助服務工作的教師。

上述人員,只要有教師資格證,有正式教師編制,同樣可以參加教師職稱的申報評定,只不過對這些人在評審條件上要求更具體、更嚴格一些,其中一部分晉升高級難度會更大些。因爲在普通中小學中,除了教師職稱系列,他們沒有更合適的職稱系列可評。

此外,從事教育管理指導督導、教學研究機構的人員,只要具有教師身份,同樣屬於一線教育教學工作人員,也可以參評教師職稱。如教育督導室、教學研究室等事業單位人員。

關於個別情況:

高級教師不在一線教學崗位上,前面已經提到,僅是個別現象,或因身體健康原因,或是工作總體安排所致。這種現象,不單存在於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在基層機關部門和其他事業單位中,也經常出現。例如:有的公務員、事業編人員,年齡在男55歲、女50歲之後,便退居二線,或靈活上下班等。

綜上所述,目前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的教師絕大部分都在一線教育教學崗位上。“許多教師晉上高級職稱就選擇退居二線,拿着高工資,在學校裏養着”,這個說法過於誇大其詞,不符合目前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實際,應當予以澄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