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文官,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明朝的“言官”,这些人严于利人,宽以利己,天天拿着放大镜仔细打量你身上的每一根汗毛,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也放过,职位越高,管的越起劲。偏偏你还拿他没办法,言官纠察百官,本就是老祖宗朱元璋订的规矩,算是“奉旨骂人”。

不过,骂人并非言官的专属技能,到了明代中叶,朝堂上出现了一位堪称“骂神”级别的人物,他虽然并非言官出身,但骂功了得,连言官都自觉退避三舍。此人名气大的原因就是,他专门挑官职高的人骂,官做得越大,他骂得越厉害,偏偏还没人敢找他的麻烦。此人最终还得以善终,一直做到正二品尚书,这个神奇的人物就是王琼。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李东阳,这也是个贤臣,也是个名人,因为官最大,挨王琼骂得最多。王琼批评李东阳,虽然“负文学之名”,看似饱读诗书,但是能力一般,不会做事,山东饥荒、河间府水灾,李东阳都处理不善,只知道免除税赋,却并没有匹配的其他善后举措。至于军事方面更是不行,如果蒙古来一次大规模犯边,李东阳“必束手无策矣”。

同时代的其他名臣,当然也都跑不了。对于李东阳的继任者杨廷和,王琼又换了个角度骂:杨廷和利用言官的力量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以塞天下之口”,最后搞得他儿子杨慎发配充军,真是 “天道好还,其速如此”,改成大白话就是——活该。

被王琼指名道姓的骂,是不是感觉很不爽?不过,更不爽的事还在后面呢,在王琼眼里,把你单独拎出来骂,都算是给你面子,只有地位够高名声够响的人才能获此“殊荣”。

对于那些看不上的人,王琼甚至懒得挨个骂,而是直接一竿子打翻——彭泽、靳贵、陆完等人,“皆无济时才”,用一个名言来总结就是: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觉得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当然,你王琼可以骂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回骂。比如正德年间,就有言官弹劾王琼,说他“贪饕无耻”,应当罢免,但正德皇帝并没有理睬。另一个批评王琼“奸险狡诈、刚愎自用”的言官高公韶,更是被捋掉官职,直接发配云南。

王琼把上级,同级都骂了个遍,却什么事都没有,一路官运亨通,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尚书,死后,被追授为明代“三公”的最高头衔——太师。

听起来匪夷所思,其实也好理解,这个人的能力够强,就像晚清的左宗棠,脾气不好,尖酸刻薄,和谁都共事不下去,但就是能力太强了,也是一路官运亨通。

考察王琼的晋升轨迹,就会惊叹于他强悍的行政能力。起初他在工部主管漕运,负责京杭大运河的整治、维护,写出一本严谨详实的《漕河图志》。从工部调到户部后,又主管税收、户籍,搞得井井有条。尔后,他在河南任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从河南回到中央后,又被任命管理浙江盐政——古代的官盐管理,那可是人人眼红的肥差啊。把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他,足见对他能力的信赖。

到了嘉靖朝,由于边防不靖,已经一把年纪的王琼重新被起用出任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原本烽烟四起的三边,在王琼的治理下,“诸番荡平,西陲无事”,河西四郡的百姓,都舍不得他离开。

回头看看王琼这条升官路,从漕运工程,到税收财政,再到民政,最后搞军事,全是实打实的工作,专业性都非常强,但王琼不仅横跨几大领域,而且还干的都挺好,这在古代,就是不可多得的技术型官僚。他确实有很多毛病,你确实看他不爽,但出了事儿要找人摆平,你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他。

而王琼宦海生涯的另一高光时刻,就是支持王守仁,平定了宁王叛乱。

有这样的丰功伟绩,你说,他再骂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