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朝的文官,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明朝的“言官”,這些人嚴於利人,寬以利己,天天拿着放大鏡仔細打量你身上的每一根汗毛,眼睛就像探照燈一樣掃來掃去,從皇帝到大臣一個也放過,職位越高,管的越起勁。偏偏你還拿他沒辦法,言官糾察百官,本就是老祖宗朱元璋訂的規矩,算是“奉旨罵人”。

不過,罵人並非言官的專屬技能,到了明代中葉,朝堂上出現了一位堪稱“罵神”級別的人物,他雖然並非言官出身,但罵功了得,連言官都自覺退避三舍。此人名氣大的原因就是,他專門挑官職高的人罵,官做得越大,他罵得越厲害,偏偏還沒人敢找他的麻煩。此人最終還得以善終,一直做到正二品尚書,這個神奇的人物就是王瓊。

當時的內閣首輔是李東陽,這也是個賢臣,也是個名人,因爲官最大,挨王瓊罵得最多。王瓊批評李東陽,雖然“負文學之名”,看似飽讀詩書,但是能力一般,不會做事,山東饑荒、河間府水災,李東陽都處理不善,只知道免除稅賦,卻並沒有匹配的其他善後舉措。至於軍事方面更是不行,如果蒙古來一次大規模犯邊,李東陽“必束手無策矣”。

同時代的其他名臣,當然也都跑不了。對於李東陽的繼任者楊廷和,王瓊又換了個角度罵:楊廷和利用言官的力量排斥異己,黨同伐異,“以塞天下之口”,最後搞得他兒子楊慎發配充軍,真是 “天道好還,其速如此”,改成大白話就是——活該。

被王瓊指名道姓的罵,是不是感覺很不爽?不過,更不爽的事還在後面呢,在王瓊眼裏,把你單獨拎出來罵,都算是給你面子,只有地位夠高名聲夠響的人才能獲此“殊榮”。

對於那些看不上的人,王瓊甚至懶得挨個罵,而是直接一竿子打翻——彭澤、靳貴、陸完等人,“皆無濟時才”,用一個名言來總結就是: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覺得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當然,你王瓊可以罵別人,別人自然也會回罵。比如正德年間,就有言官彈劾王瓊,說他“貪饕無恥”,應當罷免,但正德皇帝並沒有理睬。另一個批評王瓊“奸險狡詐、剛愎自用”的言官高公韶,更是被捋掉官職,直接發配雲南。

王瓊把上級,同級都罵了個遍,卻什麼事都沒有,一路官運亨通,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尚書,死後,被追授爲明代“三公”的最高頭銜——太師。

聽起來匪夷所思,其實也好理解,這個人的能力夠強,就像晚清的左宗棠,脾氣不好,尖酸刻薄,和誰都共事不下去,但就是能力太強了,也是一路官運亨通。

考察王瓊的晉升軌跡,就會驚歎於他強悍的行政能力。起初他在工部主管漕運,負責京杭大運河的整治、維護,寫出一本嚴謹詳實的《漕河圖志》。從工部調到戶部後,又主管稅收、戶籍,搞得井井有條。爾後,他在河南任布政使,成爲地方大員。從河南迴到中央後,又被任命管理浙江鹽政——古代的官鹽管理,那可是人人眼紅的肥差啊。把這樣一個任務交給他,足見對他能力的信賴。

到了嘉靖朝,由於邊防不靖,已經一把年紀的王瓊重新被起用出任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原本烽煙四起的三邊,在王瓊的治理下,“諸番蕩平,西陲無事”,河西四郡的百姓,都捨不得他離開。

回頭看看王瓊這條升官路,從漕運工程,到稅收財政,再到民政,最後搞軍事,全是實打實的工作,專業性都非常強,但王瓊不僅橫跨幾大領域,而且還乾的都挺好,這在古代,就是不可多得的技術型官僚。他確實有很多毛病,你確實看他不爽,但出了事兒要找人擺平,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他。

而王瓊宦海生涯的另一高光時刻,就是支持王守仁,平定了寧王叛亂。

有這樣的豐功偉績,你說,他再罵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