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仅3卷。

秦始皇和他的名将们摧枯拉朽地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了秦帝国,二世而衰;史书上,三卷入汉。这个短暂的帝国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叹息和无数的谜团。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秦始皇统一六国,踌躇满志。

往南,他征发逃犯、赘婿、商人入伍从军,掠取南越的陆梁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又将获罪贬谪的人五十余万流放到五岭守边,与越人杂居。

往北,他任用蒙恬为大将驱逐匈奴,收复黄河以南地区,设置44个县;连接燕赵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蒙恬顺势渡河,占据阳山,向北进军,进驻上郡,震慑匈奴。

对内,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罢黜百家,以法治国;又焚烧典籍,诛杀藏匿谈论百家典籍的儒生,统一意识形态。

又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建立郡县制,完成了帝国构建的制度设计。

始皇帝和李斯的政治理想不可谓不宏大,政治蓝图的绘制不可谓不用心,于是始皇帝觉得天下已安,遂巡游天下,威加海内。

然而公元前210年,一代雄主始皇帝嬴政在巡游途中,崩于沙丘平台。

随行的宦官赵高对丞相李斯晓以利害,于是二人与胡亥密谋,秘不发丧,车驾回到咸阳,胡亥即位称帝。

给始皇帝治丧完毕,二世胡亥与赵高有这样一段对话。

二世皇帝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朕要充分享受人生。

赵高说:贤明的君主都知道享乐,只有昏君才禁止享乐;但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宗室多有狐疑,恐怕作乱,先帝留下的旧臣也不服陛下,臣下很是担心。

二世皇帝说:那咋办?

赵高说:罗织株连,杀;杀了之后,用陛下亲近的人取代。

于是,二世皇帝杀杀杀,12个公子在咸阳城被斩首,10个公主在杜县被肢解,受株连的宗室大臣不计其数。

秦国高层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

公元前209年7月,始皇帝尸骨未寒,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

星火燎原,六国遗族纷纷谋划复国,刘邦项羽各自起兵,天下义军蜂起。

公元前207年赵高指鹿为马,一统朝堂,不久逼杀二世胡亥,立子婴为秦王;9月,子婴设计刺杀赵高;10月,沛公刘邦进军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以绳系颈,奉皇帝玉玺、符节送与刘邦。

秦亡。

自一统至灭亡,不过15年。

关于秦帝国的快速覆亡,后世有诸多的解读,儒家传统下的主流观点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暴秦。

秦国是一个严刑峻法的国家,加以秦始皇时期几项大工程带来的繁重徭役,说秦国“残暴严苛”倒也中肯,但将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仅归之于残暴,无疑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我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想了想,大约这几个原因必然要考虑在内的:

a.贾谊的《过秦论》是极有见地的原因分析,“仁义不施而攻守异势”,仁义与否不说,秦统一之后,原先的社会结构平衡被打破了,在重构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秦国的顶层设计宏大但失之简单粗暴了;而统一之前,函谷关一闭,山东之众难以西进一步,统一之后,北边要抵抗匈奴,新置的郡县又要戍守,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已经是攻守异势了,更不用说深层次的阶级矛盾。

b.秦国说到底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公司,它的政治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组织结构也是前所未有的,在统一之前无异是最适宜于在纷争的战国中攫取利益增强国力的,但统一之后推广到全国,必然是无法放之四海而无副作用的;始皇帝和李斯显然低估了新制度推行的阻力。

c.战国之时,战火在华夏大地上燃烧了二百余年,人口锐减,百业萧条;秦国刚统一时的国力显然不足以应付频繁的战争和繁重的徭役。这时候,参考汉初,休养生息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但始皇帝千古一帝的良好自我感觉决定了他不会选择休养生息。

d.历史的惯性与当局者的思想滞后性。秦一统建立秦帝国,意味着中国从封建制转向了帝制,但人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列土封疆的历史阶段里。于是,六国遗民恢复故国之心一直在蠢蠢欲动,看鸿门宴之后西楚霸王项羽的分封就知道了。

e.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战无不胜的秦国军人哪里去了?要知道,章邯讨伐起义军带领的军队是咸阳监狱的囚犯赦免之后组织起来的,而十多年前王翦灭楚可是足足动用了60万秦国锐卒啊;即便这些全部派往全国各地戍守去了,秦国传统领土内尚武的老秦人就组织不起一支像样的军队?这是我觉得诡异的地方,也是暂时无法找到答案的地方。

总之,勃忽之间,秦帝国已成往事。

华夏大地上,两个最强劲的对手已经剑拔弩张,准备一番厮杀。

听,鸿沟两边战鼓声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