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訴你100年前在淅川開鋪子,是可以自己印鈔票的,你相信嗎?說這話的時候,聽的人大概要問:“那怎麼可能?”答案是可以的。

這要從一張老紙幣說起。我市收藏家、唐王府博物館館長崔鑑平收藏有一張紙幣,紙幣票幅縱84mm、橫136mm,正面額橫書“德懋昌”三個隸書大字,兩側橫書“淅川、東街”,中間豎書“銅元壹串文”(當100個10文銅元),下橫書“憑票即付”,左右豎書“民國□□年[德懋昌]票、“字第□□號”,四角有大寫的“壹”字;背面額橫書“淅川大東街德懋昌”,底書“過細驗明謹防假票”,框外下橫書小字“漢口大夾街景星義○記圖書館代印”。

票幅正面綠色,右圖爲天壇祈年殿,左圖爲左塔、右亭、前連拱石橋;背面棕色,岸上院落,水中一人盪舟;整體形式類似“湖北官錢局”民國三年銅元一百枚票面。

淅川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堯的時候,堯把他的嫡長子丹朱封在淅川,這裏的山山水水都歸他管。

楚人的祖先在西周初年的時候來到丹水和淅水的交匯處,感覺這裏是個好地方,就在這裏住下了,建都丹陽。後來大家稱淅川爲楚始都,就是這個緣故。

戰國時期,淅川西北部歸秦國,其餘爲楚國,當時的秦國和楚國都是兵強馬壯,經常互相打仗,這一帶的老百姓原本早上起來的時候還是秦國人,誰知晚上楚國一打過來,就又成楚國人了,“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淅川在秦朝時設丹水縣;漢朝先後爲順陽縣、博山縣;東晉又更名順陽郡;北魏初置析陽郡,後終於改稱淅川縣,縣址在今淅川老城。

崔鑑平說,20世紀1959年至1978年間,國家在丹江口建設水庫,淹沒了淅川縣362平方公里土地,淅川縣有着500年曆史的老城從此沉入水底。這個水下古城裏,還有數百棟民宅老建築和上百座明清老字號,古城東街有一個叫“德懋昌”的也在其中。

淅川地處河南、陝西、湖北三省交界處,明清時的淅川荊紫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爲南船北馬的水陸碼頭,也是通往關中的交通要道,所以在明清開始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是商賈雲集的經濟重地。

當時裝載生漆、棉、麻、山貨的大船伴着迴盪在峽谷裏的丹江號子一直駛向漢口。但清末民國時期的中國戰亂頻繁,亂象之下,鈔票作爲經濟交換的工具,實在是無法統一起來。爲了把買賣做得穩妥牢靠,大的錢莊和商號便以調劑地方流通爲名,各自印行鈔票,在一定範圍內流通。

崔鑑平說,“德懋昌”總號自然是在淅川水下老城的,當年在荊紫關設有分號,根據這張紙幣上的信息,鈔票的印刷地點在武漢,推測德懋昌的東家一定和漢口有着密切的聯繫,當年的武漢三鎮是中國最繁華的地方,很多俄羅斯商人在漢口設茶場,收購茶葉製成茶磚,再借助船舶運往南陽卸載登陸,車拉馱運一路向北,直達俄羅斯。德懋昌做這麼大的買賣,覺得還是自己印鈔票用着最安全,但這畢竟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