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還未出生,在孃胎裏,就對這個世界充滿着好奇,就開始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但你是否發現,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毫無意識地發現,自己對探索這個詞走得越來越遠,這是爲什麼呢?

在孃胎裏,當我們形成了個體有意識,可以聽聞的時候,無數的好奇心已經在漸漸形成。當我們呱呱落地時,漸漸睜開雙眼,除了在孃胎裏的意識和聽聞外,我們有了眼識得光芒萬丈,在好奇的世界裏探索。

當我們在隨着年齡增長,我們的所見所聞越來越多,潛意識就會判別,儲存在大腦裏的零零碎碎,在某個瞬間會給你帶來無限的壓力。如同樣一個事物的發生,在經歷過成長的階段,會開始判別是與非,對與錯等。

起初,我們會不斷的學習,尋找答案,就像童年時,總是有一萬個爲什麼?而成長之後,爲什麼這個三個字,在腦海裏浮現的越來越少。並不是我們什麼都懂了,而是經歷的成長中,是是非非的太多,無法顧及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開始了有痛苦,有快樂,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分別與貪愛。

我們貪愛快樂,貪愛分別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當我們發現某件貪愛的得不到時,隨之而來的就有痛苦。此時,你是否會發現,人可悲的是,爲何要遇到困境時,才懊悔起初的選擇,而這些種種的分別心,種種的貪戀愛恨,都是屏蔽我們探索世界的阻礙因素。

也因爲這些快樂與痛苦交集,我們的心念和腦力活動慢慢受侷限,不能用寬廣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其實,人實在世,本是美好的,應當以一種探索的心態來面對當下,只是因爲我們不懂得這個世界的規律,世間的真理,所以,身心在嘈雜的世間裏,我們無法滿足自己,讓我們陷入各種難解的迷茫。

所以,中國的傳統有一句諺語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麼,既然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總不能停留在不如意之中。由此,我們來分享一段佛教人生,透過佛法看世界,人生需要探索,尋找真理!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就有許多人認爲佛教是悲觀的。而其實,佛教只是告訴你世間的真相,從而讓你解脫心中之苦,按理說,它就是一種傳承的教導。所以,在中國,可悲的現象,就是許多人認爲的佛教有厭世情節,或許是因爲本土文化和歷史社會的各種因素,留下可悲的現象總以爲出家當僧人(和尚)是一種逃避世俗。

當我們回顧歷史,或許你會發現,這些可悲現象都會不復存在,如果你透過佛法去看待這個世界,你會發現,佛法是那麼的活潑,那麼的貼近生活,貼近人心。

在古印度歷史上,佛教的成立之初,是有因緣的。佛教的創導者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悉達多從小就慈悲,而後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從而發願,要追求和探索,解脫人間之苦,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踏上了修行者之路。悉達多在歷經種種苦行之後,纔在菩提樹下自證自悟,覺悟成佛。

在古印度,佛爲懂得世間的真理者,他也並非神,而是真正的人。他證悟之後發現,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宇宙萬物本來就沒有永恆不變存在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緣起”定律。

佛陀證悟後,同樣認爲,人們也是因爲貪戀種種虛幻不實的東西,因而有了貪著和愛恨以及痛苦,其實,人人本應該都像佛陀證悟以後的智慧,都是因爲無明煩惱而被矇蔽。

所以,當你認真的去探究佛法,你會發現,都是佛陀的教導,佛法也是一種教育,它告訴你世間萬物本自在的真相;當你認真的去透過佛法看待這個世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本有的真相,包括你的痛與苦,悲與歡,都如夢幻泡影一般。#你認爲佛法的核心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