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一些讀者朋友應該小時候應該看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一部動畫片《大英雄狄青》,這部動畫片講述了北宋著名將領狄青的故事,動畫裏的狄青一路受到了很多貴人的幫助像著名的“包青天”包拯,以及楊家將第三代傳人楊宗保等等。但歷史上的狄青的人生卻比經過藝術加工的動畫要悽慘許多。

照理來說,作爲北宋少有的將才,甚至在民間有“武曲星下凡”的說法。狄青本應該受到北宋朝廷的優待,但是狄青其實在生前在朝廷爲官的時候一直不受到朝廷其他官員的待見,最著名的莫過於流傳已久的韓琦當面羞辱狄青的“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漢”的說法,狄青爲自己一個屬下求情,表示那人是個好男兒,不要直接處死他,然後韓琦就說了這句話,表現出韓琦對狄青這類武人的不屑。雖然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北宋朝廷對於狄青的排擠,通過這個故事可見一斑。

那麼,北宋朝廷爲什麼一直難容狄青呢?其實原因要從北宋開國說起,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登上皇位的原因。宋太祖趙匡胤正是在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通過自己掌握的兵權,發動陳橋兵變,進而黃袍加身成爲了北宋的建立者。

作爲通過兵變上臺的皇帝,趙匡胤當然清楚如果兵權大量被武將掌握,其後果將會多麼嚴重,所以宋太祖在登基後不久就進行了杯酒釋兵權,將掌握兵權的幾位大將的兵權全都收走。之後還不斷完善對將領兵權的進行限制的制度,實現了以文制武,導致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逐漸盛行。

然後我們可以看看狄青的情況,就明白爲什麼他會受到當時朝廷的排擠了。狄青本來是窮苦家庭出身,但因爲哥哥和別人鬥毆的原因,狄青替他的哥哥頂罪,就被髮往了軍隊勞役,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可以說狄青的早年時光是有些不堪的,因爲替哥哥頂罪的原因,狄青的臉上一直掛着刺配充軍的“金印”,所以一方面爲了遮擋臉上的金印,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鼓舞士氣,狄青會在作戰時常常帶上面具。

狄青靠着自己的能力,以及在打仗中悍不畏死、身先士卒的表現,在和西夏作戰的短短几年裏,一路攻城拔寨,在軍隊中的職位也得以迅速提升。之後他得到了經略判官尹洙的賞識,並被韓琦和范仲淹認爲是良將之才。甚至范仲淹還主動教授其《左傳》,讓他意識到熟讀歷史對作戰的意義,之後狄青經常讀書,軍事能力得以大大增進。

可以說狄青在作戰之際還是很得到北宋朝廷的賞識的,看到這裏我們甚至覺得北宋朝廷對其還不錯。不過,當狄青真正從行伍之間走向朝堂之上的時候,事情就開始發生變化了。狄青從軍之後的十餘年間,之前一直是在地方或邊疆擔任軍職,他真正走向朝堂是他升任樞密副使之後,這個時候他離最高軍事職務樞密使僅一步之遙。

而正好在這個時候,廣西的儂智高叛亂爆發了。剛剛上任樞密副使的狄青看到戰事一直無法取得優勢,於是上表請戰。之後狄青親自帶兵前往討伐,結果狄青到了前線後迅速破敵,搞得宋仁宗都只能說趕緊賞賜他們,不然晚了就沒有獎勵的效果了。經過這一戰,狄青正式成爲了北宋朝廷的樞密使,成爲了北宋的最高軍事長官。

這時候,對狄青的攻劾就開始接踵而來了。原因很簡單,前文我們已經知道了,北宋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就開始削弱武將的勢力,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這種風氣下,導致在北宋時期,身爲最高軍事長官的樞密使往往是由文官來擔任。而狄青身爲一介武將,居然坐上了最高軍事長官的位置,這對於以文官爲重的北宋朝廷來說,狄青的存在是相當扎眼的,他破壞了北宋朝廷的政治生態。

更要命的是,狄青是個相當勵志的成功學標本,他從一介罪囚。憑着自身的努力和出衆的能力,在不到五十歲的年齡,就從卒伍之間一躍到廟堂之上,甚至成了很多文官都要仰視的存在。這給予當時的很多戰士莫大的鼓勵。而他的功績和品行也在民間得到大力傳揚,這使得他更加被文官把持的朝廷所忌憚。

於是當狄青擔任樞密使後不久,朝廷上對於他的猜忌和懷疑與日俱增,然後就開始出現我們經常在讀古代史時會看到的把戲,各種表現狄青有不臣之心的怪事開始大量傳播,像什麼狄青家的狗長出了角來,還時常出現怪異的光,想以此把狄青調出京城。而之後還出現了狄青在發大水避水到大相國寺的時候穿了黃色衣服(皇帝專屬)的說法。在越來越多的懷疑聲中,狄青在擔任了四年樞密使後,被罷官並派到地方任職。

面對不斷出現的針對自己的謠言,狄青這個在戰場悍不畏死的猛將,感到了無比的恐懼。離開朝堂後,狄青原本以爲自己可以得到解脫,但很明顯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在軍隊裏的無名小卒了,哪怕他狄青不再擔任樞密使,但他的聲望依然還在那裏。所以,朝廷自然對他不會這麼簡單就放心。於是,當狄青到任地方後,朝廷經常派出使者去探問他,表面上瞭解情況,說白了就是在監視,這搞得狄青根本無法安心在地方任職,最終在到任地方几個月後,狄青在驚疑終日的情況下發病去世,去世時纔不到五十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