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大聖歸來》《哪吒》《白蛇》等片的熱映,許多影評人說國漫要崛起了。當然,也有許多人說,我們切不可驕傲自滿,國漫相比於美日還處於發展階段。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漏洞。

中國動畫產業始於1922年,曾經一度是亞洲動畫產業中心,如今已經發展了近一百年,怎麼能是“崛起”,應該“復興”纔對。而且爲什麼還處於發展階段?用“發展階段”爲質量參差不齊的國產動畫開脫,這樣的心態再發展一百年又有什麼進步?

何況,“國漫”之說本就滑稽。“動漫”事實上是日本獨有的東西。所謂的“美漫”其實更應該是”美國動畫“,像迪士尼製作的二維動畫,皮克斯製作的三維動畫。在英語單詞中動漫叫做“anime”,這個詞彙專指日本動漫。動畫則有兩個詞表示,“animation”和“cartoon”,後者特指迪士尼等公司出品的諸如”米老鼠”“高飛””大力水手“”貓和老鼠“此類。我們今天講的“國漫崛起”,實際上是假命題,東施效顰而已。

就美國的電影工業發展來看,動畫產業和電影產業(真人拍攝)是同時進步的。可是我國動畫產業發展同電影產業是決裂的。

自1923年《孤兒救祖記》誕生伊始,橫行了二十多年的外國電影開始走入末路,國產電影浮出水面,明星、天一、民新等民族資本背景的電影公司相繼建立,將中國電影市場半壁江山奪回。進入三十年代,羅明佑南下上海,合併四家公司,建立聯華影業,以“復興國片”爲目標,讓國產片綻放光彩,邁向國際。雖然當時國片進入了黃金期,可是動畫市場的民族資本仍舊一片空白,完全由帝國主義所佔領。

於是,看到美國人拍攝的《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在中國引起觀看熱潮,美術專業出身的萬氏兄弟開始躍躍欲試。他們在上海匣北區三豐裏租了一個小房間,這裏既是他們的單身宿舍,也是動畫工作室。很難想象,中國動畫事業就是開始於這樣一間簡陋住所。

由於當時萬氏兄弟無錢購買專業動畫攝影及放映設備,他們到上海北京路舊貨市場廉價買了一臺陳舊普通的“安來蒙”木殼攝影機。回去後幾個人把攝影機拆開研究,根據當時的國外電影雜誌及書籍,他們硬是把一部普通攝影機改裝成了動畫攝影機,同時還兼具了逐格放映功能。

萬籟鳴像

後來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裏,幾個人拿着這臺簡陋的攝影機,在1926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之後的幾年間,他們用這部攝影機創作了許多作品,如當時明星拍攝的《火燒紅蓮寺》動畫特效,就是出自萬氏兄弟之手。尤其是在1932年日本人發動“一二九”事變之後,他們有過四年的穩定創作期,這期間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動畫,如《狗偵探》《抵抗》《飛來禍》《龜兔賽跑》等,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讓民族動畫工業從此步入有聲時代。

到了1939年時,迪士尼動畫風靡全球,《白雪公主》當時在上海上映後,引起熱烈的觀賞熱潮。而此時整個亞洲的動畫故事長片尚是空白,萬氏兄弟率先開幹,籌備拍攝《大鬧天宮》。他們當時聯繫了一個布商,說服此人投資,可惜在工作接近完成時,布商見到囤積膠片比拍動畫賺錢,臨時反悔,不僅毀約,還把萬氏兄弟辛苦繪製的手稿全部沒收。

這次打擊並沒有讓萬氏兄弟心灰意冷。很快新華影業老闆張善琨聽說了萬氏兄弟的事情,很是同情,派導演方沛霖拿着劇本《鐵扇公主》來同他們接洽。這次機會萬氏兄弟十分珍惜,生怕在拍攝過程中再出岔子,於是加足馬力,僱傭上百工人,加班加點。該片質量之高,在今天的動畫影片中也是非常罕見。現在的日漫許多都是每秒20幀左右,而《鐵扇公主》每秒30幀,膠片長達八千尺,剪輯完之後時常達一個多小時,只花不到一年半時間完成,實屬不易。

可惜,1941年11月日本人進入租界,剛剛完成的《鐵扇公主》被收繳作“戰利品”。沒幾天,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上海整個租界淪入敵手。次年年初,日本人把《鐵扇公主》中抗日情緒的情節刪減之後,在上海國際劇場上映,引起轟動。連映六天,場場爆滿,觀衆多達一萬八千餘人,一票難求。同年9月,《鐵扇公主》改名《西遊記》被日本當局拿到日本上映,同樣造成了萬人空巷、反響熱烈的局面。當年的《鐵扇公主》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故事片,將亞洲動畫帶入了嶄新時代。

《鐵扇公主》日本海報

事實上,早期日漫開拓者手冢治虫、鈴木申一、宮崎駿都有受當時中國動畫的影響。在1980年11月,中日關係緩和的時候,手冢治虫作爲日本動畫協會會長協同鈴木申一特地來到中國,在上海美影廠拜會了萬氏兄弟,見到自己小時候的偶像十分激動地說“在四十年代初期,我是看你們的《鐵扇公主》後,纔開始從事動畫藝術的。”手冢治虫在後來被人們稱爲“日漫之父”。

手冢治虫

只可惜本來發展勢頭尚好的國產動畫,被戰爭摧毀的面目全非。太平洋戰爭之前,還有租界可以藏身,太平洋戰爭之後,文藝工作者們只能四處逃竄,根本無力創作。當時萬氏兄弟不願與日本人合作,被日本人追殺,在全國各地逃命,十分艱苦。抗日戰爭之後,國民黨專搞政治,局勢混亂,萬籟鳴返回上海後一度失業,靠雕塑、裝飾、畫畫等零工爲生。

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到動亂前的這段時間,國產動畫又迎來了一個穩定發展時期。此時的動畫創作者紮根於民族土壤,努力創造和創新帶有民族特色的動畫產業。萬氏兄弟更是由香港率先回國,爲國產動畫加油助力。同時代的國產動畫創作者還有靳夕、尤磊、盛特偉、王樹忱等數十名優秀動畫導演。他們不辭辛苦,在全國各地走訪學習,看到陝西木偶戲、湖南皮影戲、民間的窗花、剪紙等等,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讓他們興奮不已。

在之後的三十年中,除了動亂時間,中國誕生了豐富多彩的動畫形式。比如剪紙動畫,代表作有《豬八戒喫西瓜》《漁童》等;木偶動畫,代表作有《大盜賊》《阿凡提的故事》等;水墨動畫,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戲曲風格動畫,代表作有《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有上千部之多。

水墨動畫《山水情》

這些民族動畫的誕生凝聚了一代動畫創作人的心血,可惜如今來看,他們的經驗與累積都被甩入了歷史之中。

日本有動漫,美國有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如果中國動畫創作者把老一輩的東西拋棄了,還有什麼?我們去人家的領域模仿建構,又能取得多大成績呢?日本動漫輝煌了近五十年之久,美國的動畫產業更有百年,我們企圖把”國漫“的路子往人家的領域帶,做中國的“皮克斯”,中國的“迪士尼”,到底有什麼價值?我們充其量就是模仿,外來的和尚再會念經也是外來的,脫離本土的藝術形式,既超越不了,更創新不了,辛苦努力個幾十年,在人家的領域說實話想當個老二都難。

只是如果中國老一輩動畫創作人員泉下有知,看到耗盡他們一生心血的民族動畫如今不僅沒有被髮揚創新,更沒有被繼承,甚至已經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不知作何感想?那些所謂的“日漫之父”事實上都多少受到過早期中國動畫的影響,而當年的國產動畫更可以說是日漫得以發展的鼻祖,時至今日,“國漫”落得如此地步,實在不能不爭氣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