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受阻,扎推国内名校

受到疫情影响,目前很多原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得不选择留在国内,特别是一些名校的顶尖学霸提早获得欧美名校留学的机会,然而一场疫情不得不让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的名校,毕竟,随着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大,国内顶尖名校的高层次人才积累,让国内名校的导师队伍有了质的提升,就像施一公说的那样: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不需要远渡重洋就可以在国内获得最好的高等教育,2019年清华大学特奖毕业生白蕊,作为施一公院士的学生,仅仅花费四年就提前一年完成硕博连读,并且发表8篇CNS主刊论文,毕业后再次选择留在国内,获得西湖大学博士后的职位,继续学习和工作。在遭遇最难就业季和出国留学受阻的情况下,大量硕士研究生纷纷扎堆国内名校申请博士学位,特别是那些本应该出国留学的顶尖学霸,直接让2020年的硕转博和申请考核制博士变得更难!

就业歧视背后是科研素养的差异

在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招聘中似乎存在某种的歧视,优先考虑海外学习经历者,然而看似书面上的就业歧视,背后则是中外高校科研实力的差距,不是歧视国内的博士,而是国内的大部分博士本身的科研成绩相对更落后,而海外名校的博士毕业生,本身的科研成绩和科研素养更好,如果国内所有博士生都像清华大学特奖博士生白蕊一样优秀,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就业歧视,因此学历越高,需要准入的门槛的名校效应更严重,毕竟越好的高校聚集越优秀的人才,更好的科研平台,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科研团队之间的竞争,让名校的科研实力发展非常快,而普通高校,优秀导师很少,科研团建间的竞争几乎不存在,就像中山大学校长希望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一样,每年中山大学由于博导人数太多,造成很多博导甚至为了硕士研究生名额都需要彼此竞争,博士生招生名额更是稀缺资源!

科技转型,高学历人才受宠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迎来大转型,从简单的制造向尖端的智造发展,因此就业市场上更青睐具备科研实力的高学历人才,由于目前中国顶尖高校都云集在一、二线城市,造成很多三、四线城市很难获得高素质人才,一些东西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小城市,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甚至不惜开出百万年薪的代价,希望引进一名科研领头羊,从而带领地方经济结构转型。由于目前国内高校间的差距非常大,同样是说为的双一流高校,有些双一流高校的教授在其他高校中可能只是讲师,师资之间的差距,让不同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差异,毕竟高薪聘请的高学历人才,给你百万年薪,需要产出千万的经济效应,因此博士阶段,对于名校的选择更重要。

2020年,最难就业季,出国受阻,名额有限,竞争激烈,硕转博也会变得更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