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之後,日本內部因爲戰爭規模遠超預估而內閣改組,曾經極力主戰的陸相和外相均被裁撤,隨後日本外務省被日本軍部壓制而一蹶不振。

日本內部出現劇烈震動,蔣介石得到消息後當即委派“日本通”高宗武到香港打探日本內部消息。

然而蔣介石沒想到高宗武貪功冒進竟然私自前往日本,而且還在日本提出要可以通過擁護汪精衛替代蔣介石的方式,謀取兩國和談。

蔣介石

蔣介石得知後勃然大怒,宣佈停止供應高宗武的一切經費,但是大錯已經鑄成,日本方面已經決定拋棄油鹽不進的孔祥熙,轉而聯繫汪精衛。

高宗武釀成大錯,但是對日情報工作卻不能停止,蔣介石思慮再三決定啓用蕭振瀛接替高宗武。

蕭振瀛本是宋哲元二十九軍的智囊,曾在平津地區和日本週旋數年之久,爲人較爲沉穩,十分擅長和日本人交涉,而且在日本人中交友甚廣。

國軍前線陣地

蕭振瀛抵達香港後,很快便是和時任軍部派駐南方祕使的和知鷹二的取得了聯繫,二人早在華北時便已相識,對彼此都十分熟悉。

原本和知鷹二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主戰派,還曾親自率部參加過淞滬會戰,但是經過血戰之後和知鷹二認爲民國並非日本預想中的那麼軟弱無力。

因此和知鷹二開始發生轉變,從主戰派變成了穩健派,極力主張和民國恢復和平狀態,甚至可以直接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

日軍陣地

實際上,對於和談一事,蔣介石曾對《大公報》主編張季鸞明言,如果沒有“重大變化與打擊”,日本是絕對不會答應撤軍和談的,因此他對和談一事並不看好。

但是和知鷹二提出雙方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態勢的條件卻讓蔣介石怦然心動,孔祥熙等極少數知情的民國高層更是欣喜若狂。

不過由於蔣介石堅持要讓歐美第三方國家介入談判,而日本則堅持“東亞主義”只同意和民國進行雙方談判,和談一度陷入僵持之中。

日軍集結部隊

然而不久之後,歐洲“慕尼黑協定”事件爆發,捷克被迫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而始作俑者便是曾經宣稱要庇護捷克的英法兩國。

對此英國首相張伯倫不僅沒有絲毫的愧疚,反而洋洋自得地在國會宣稱,自己避免了一代人的戰爭,將“不仁不義”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本蔣介石認爲德國在歐洲的囂張跋扈,必然會很快引起歐洲大戰,蔣介石準備將抗日戰爭和歐洲大戰進行連接,像一戰時期一樣取得戰勝國的地位。

國軍騎兵

但是“慕尼黑協定”讓蔣介石看到了英法兩國的軟弱,因此蔣介石又斷定歐洲大戰短期內不會爆發,於是更加堅定和日本和談的決心。

爲了防止高宗武的錯誤再次發生,蔣介石親自擬定了一份談判原則交給蕭振瀛,還特意委派何應欽對和談進行指導監督,每天必須通過電話聯繫瞭解和談進程。

在此情況之下,香港祕密和談正式展開,蕭振瀛表示如果能夠促成和談那麼便是“東亞主義之大成功、大勝利及大收穫,其重要性尤在一切之上”。

日軍渡過黃河

蕭振瀛的話讓和知鷹二十分贊同,當即表示認同蕭振瀛提出的停止武漢會戰,雙方恢復到七七事變之前態勢的條件並迅速動身返回日本向軍部上報。

和知鷹二的態度令蔣介石大喜過望,認爲和談一事大有可爲,甚至授意孔祥熙開始起早和談所有的協議草稿。

然而當和知鷹二從日本返回香港後,日本卻在已有條件中加上了七條附加條款,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求改組民國政府,蔣介石和蕭振瀛對此均十分不滿。

國軍趕赴前線

就在雙方僵持階段,日本第21軍從廣東大亞灣登陸,廣州會戰正式爆發,蔣介石再也不願意相信日本人的和談條件,香港祕密談判就此破裂。

參考資料:《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蔣介石文墨密檔》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