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曾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壮丽的历史,不过在开战前,事实上有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与美军交手,尤其是双方军队在现代化程度上,和武器火力配置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苏联在战争后援助了一部分武器,但相较于美军而言还是有难以弥补的鸿沟。

既然在火力上无法弥补差距,那么就在战略战术上技高一筹,对于火炮在战争中的运用,志愿军在作战中也算是费了一定的功夫,通过运用灵活的火力,使得敌人无法判断志愿军的虚实,成为我军在战术运用中的常态,1952年9月的一次步炮协同作战中,我军仅用25分钟就攻克阵地,开创了此类战法的先河。

当时敌人驻守的高阳岱西山阵地与周围的山坡连缀在一起,比我军的主要进攻阵地高出一大截,这样一来我军在进攻上就处于不利的位置,更为关键的就是,在我军偷袭了敌人两次阵地以后,山上的敌人加强了防御工事的建设,这样一来就对进攻更加不利。对于坚固的工事进攻,一般在战术上,先由炮兵进行一轮设计,进行覆盖式全面打击,等到破坏敌人工事以后,步兵再冲锋拿下阵地。

基本上在热兵器时代到来以后,都是这样常规的战术,由于美军本身具有火力上的优势,他们也习惯采取这样的方式作战,但我军不一样,由于火力奇缺,因此在战场上如何运用火力让敌人掉以轻心才是重要的选择,当时炮团为了支援步兵进攻,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进攻方式。

有时候炮兵会先对敌人的坚固工事进行一轮破坏,但是却并不采取进攻,等到第二天再进攻,甚至有时候不进行破坏,只进行炮火袭击,步兵就采取进攻的方式,这样一来打得敌人摸不着头脑,甚至于我军炮兵后来学会了两轮齐射,说白了就是先进行一次对工事的火力覆盖,当敌人以为我军步兵即将进攻的时候,再来一轮火炮齐射,这样一来给据守工事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甚至于后来我军甚至都不再进行进攻,而是采取偷袭的方式,这样虚实结合的手段,使得敌人摸不着头脑,直到后来我军准备正式进攻以后,战壕内的敌人甚至都不知道我军这一次是真是假,等快冲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反应过来,但是却已经是太迟了,仅25分钟,我军就突破了敌人的阵地,后来被俘的美军军官忍不住埋怨,认为我军的炮兵战法太不正规,太没章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