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修建,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用了约十年才完工。不过,虽然成本很高,其作用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简单来说,郑国渠是秦始皇即位为王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沿途田地,使土地贫瘠、雨水稀少的八百里秦川成为富庶之乡,秦始皇能统一天下,郑国渠功不可没。

《史记·河渠书》是这么评价的:“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但大家知道吗?让秦国越来越富强的郑国渠,最初只是个阴谋。怎么回事呢?请看下文。

韩惠王的好办法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之一。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种自我夸张,但如果对历史多些了解,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半点不夸张,因为咱们的老祖宗实在太聪明了。

阴谋阳谋,治国谋略,信手拈来,令人防不胜防。有些计谋,压根让人看不出包藏祸心,只以为是好意;而有些计谋,看起来是大坑,实质却是大利。郑国渠就是如此。

先秦诸侯中,韩国是最为弱小的,虽然善于制造弓弩,“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但国土面积实在太小了,地理位置又不占优势,处于魏、齐、楚、秦四国的包围中,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时刻担心要被吞并。

电视剧中的韩桓惠王

这样的处境中,历代韩王都活得胆战心惊,邻国一强,韩国就得发抖。到了韩惠王这一代,情况更糟了,秦国奋六世之余勇,崛起之势无人可挡,统一六国之心昭然若揭。

韩惠王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秦国一旦有所行动,第一个遭殃的就是韩国。他不想坐以待毙,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疲秦。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在国中找到一个出色的水利专家郑国,把他派到秦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资财,使之没有余力攻伐韩国,这就是“疲秦之计”。

这里有两个点要特别说明一下:

1、古代工业不发达,修建任何大型工程都要耗费大量民力、财力、物力,极易引起民愤,弱一点的国家,真的有可能被弄得亡国。这就好比,现代企业,会被自己吃不下的项目拖垮;

2、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是诸国中最有包容力的国家,欢迎各方人才,打破门户之见,以法治国。只要真的有才华,总能在秦国找到自己的位置,帮助秦国兴起的很多人都不是秦国本国人。

所以,韩惠王的这个阴谋其实并不是异想天开,而郑国投效秦国,嬴政也没有对他产生警惕,因为各国投往秦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认真听取郑国的修渠方案后,嬴政同意了这个工程,并派郑国主持。

至此,韩惠王成功了一半。

秦始皇的胸襟和眼光

谁都知道,修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一年修不成,两年修不成,五、六年还修不成,眼看着无数物资钱财砸进水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成效,秦国老贵族坐不住了,万贯家产也经不起这么造!纷纷劝说嬴政停止工程。

韩惠王就开心了,秦国傻乎乎的修着渠道,他就坐等秦国崩盘。但不知怎么的,秦国忽然得知了他的真实意图。

嬴政大怒,他能顶住国内老贵族的压力,却受不了其他国君这样的愚弄,尤其还是弱小的韩国,这是对他个人尊严的挑衅!当即就要斩了郑国,发兵韩国。

郑国很坦然的告诉秦始皇:“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意思是,我一开始的确为韩国做间谍,但此渠若是修成,对秦国是很有利的。他还说修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

嬴政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他继续主持完成这项工程。

这是很难得的。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理论,道理就是道理,只要正确,那么哪怕是敌人说出来的,你也应该听从。但话虽如此,有几个人能做到?对事不对人说来简单做来难,我们总是会受到人的影响,忽略了事情的本质。

但嬴政做到了。郑国的间谍身份确认无疑,并且正在损害秦国的实力,最简单的处置方式,是杀了郑国放弃修渠,如此才算粉碎韩国的阴谋。然而嬴政透过表面,看到了这件事情是有利于秦国的。

那么,就算这真是韩国的阴谋又怎样?就算郑国是间谍又怎样?他愿意吃这个亏上这个当!至于尊严什么的,在国事面前可以放下。

事实证明,有时候吃亏就是占便宜,秦始皇十年付出,一朝收获,赚得盆满钵满。

郑国渠遗址

这条水渠起自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最后注入北洛水,关中的干旱平原就此成为沃野良田,粮食产量大增,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后勤补给,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战局。

为了纪念郑国,时人称之为“郑国渠”。

写到这里,真的很佩服嬴政的胸襟和眼光。如果他胸襟不够宽广,不会这么轻易就宽恕郑国,更不会容许百姓称呼此渠为郑国渠;如果他眼光不够长远,也就无法在郑国渠未修建时就看出它的重要性,错失良机。

郑国渠沿途风光

技术型人才郑国的追求

这起阴谋的实施者郑国,是个令人敬佩的、超脱于时代的人物。

他做间谍不太在行,水利这一块却极为精通。还在韩国的时候,就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是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如果他不够出色,韩惠王也不会派他去秦国。

秦人务实,没两把刷子得不到重用。

当阴谋被揭穿的那一刻,郑国应该惊慌,可他没有,不但立刻承认,还力主工程继续。这看起来实在太像他还想继续祸害秦国,如果秦始皇短视或小气一点,他的小命不保。

这里存在个问题,郑国到底是忠于韩国还是秦国?修建大型灌溉工程,看眼前是忠于韩国,达到了“疲秦”的目的;看未来却是忠于秦国,将为秦国的霸业添砖加瓦。

郑国渠首遗址

但水渠未成之前,秦国不会感谢郑国,水渠完成之后,韩国有可能诅咒郑国。辛劳多年,里外不是人,他追求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是两点:

1、实现理想

郑国是个技术型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有可能不通政治,没有太大的野心,但必然想要探索技术的极限,更想知道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对郑国来说,主持修建一条前所未有的水渠是无上的诱惑,他的技术水平将得以展现。

纵观诸国,只有秦王嬴政能提供这么好的条件,让他有可能实现人生理想,因而他极力促成此事。

郑国渠风光

2、惠泽百姓

古代科技条件低下,水利工程不好做。做为工程师的郑国非常辛苦,支撑他的除了理想,应该就是惠泽百姓的愿望。

未完工之前,秦始皇对水渠只是有个大体上的概念,郑国却很清楚的知道水渠将给关中甚至天下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抛开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不管诸侯间的争霸,他只是单纯的想为天下百姓做这件事,而他非常幸运的成功了。

郑国不算有名,但华夏五千年辉煌历史,正是由更多像他这样做实事的人书写而成。他的功绩不应被埋没,听到郑国渠,就该知道这是古代工程师郑国主持修建的。

【结语】

郑国渠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涉及的三方,韩惠王、秦始皇、郑国都顺利实施了自己的计划。但始作俑者韩惠王可没达成自己的目标。

从结果来看,韩惠王仿佛很可笑,精心谋划却适得其反,白白便宜了秦始皇。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计策其实很有成功的可能性。八百多年后的隋朝,不就因杨广执意要修大运河而弄得国力衰弱吗?

所以,不是韩惠王的计策有问题,而是他运气不好,遇上了震古烁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参考资料:《史记·河渠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