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之種種,如雁過長空,已了無蹤跡,追憶無益,若念當念盛衰與離合,除正法外無可依賴。未來之生計,如旱地撒網,多實現不了,籌劃無益,若念當念無常,豈有暇行非法無義事。眼前之瑣事,如夢中經歷,精勤無益,故當捨棄。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但是從佛弟子的現狀來看,基礎法門學修得很紮實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目前絕大多數佛弟子最需要的,就是基礎的知識和基礎的修法。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四項實修”,以期幫助大家在修行中時時對照,自省自勵。

一、進入佛門後不要再步入世法羣體,而要如法實修

學佛、皈依、發心之初,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觀念,但要儘量通過聞、思、修、行往解脫的路上走,不要再回頭進入流轉。我們總是被太多因緣所控,業力的風,從任何一個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吹來。如果你不夠強壯,風吹向哪裏,你就去向哪裏。而這些煩惱業風,很多都與周圍的親友相關。

末法時代,修行不易,很多佛弟子若一天不打電話、不上網、不看電視、不與人說三道四,心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周圍的也是如此,一個人越是四處攀緣、妄念不斷,越能見容於親友。如果你將大部分時間用來聞思修行佛法,對網絡和現實中各種社交、娛樂活動都不太感興趣,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很簡單,親戚朋友們大多會不解地總追問:“你什麼都不做,待着幹嘛呢?像你這樣,生活寡淡無趣至此,會不會是有什麼心理問題?”如果你不參與聊天、刷朋友圈、唱歌、看電影、玩遊戲……這類似的活動,周圍的人就會說你既不懂得享受當下,也不知道爲將來打算,你會被認爲是不懂得生活的人。

大家似乎對別人的與己不同都很沒耐心,只要和自己不一樣的,就會想對方是不是有病,而自己則永遠正確且高明。事實上,沒錢的爲衣食忙,有錢的或縱情聲色或提心吊膽怕人害自己,爲名爲利,爲兒爲女,終日散亂,籌劃營計。話說高明,高明在哪裏?

二、依止殊勝善知識後要斷除我慢,而依教實修

依止善知識以後,首先要放下傲慢心,然後按照善知識的教言一步步地學修。依止善知識的目的就是爲了正確地學習和修行。傲慢的山頂,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心是發菩提心與證悟的最大阻礙。作爲後學者,我們應放下世間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不能因爲自己是高知,就放不下面子,不願磕頭,不想念佛,認爲只有沒文化的人才會念阿彌陀佛,這樣永遠無法成就。

三、潛心聞思後不要空口虛談,而要解義實修

超越聞思階段以後,應立即去修行。聞思固然非常重要,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不能把一輩子的精力,都投入到聞思當中。現在有些佛教徒在學五部大論,這本來非常好,但每個人的時間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實修,就永遠都是紙上談兵,只懂得道理,行爲上卻力不從心。

聞思需要多長時間呢?就像做飯和喫飯,做完一頓的分量,喫完以後再去做。如果一下子做了很多飯菜,喫不完就會變質、浪費,最好現喫現做。修行也是一樣,最好現學現修。修人身難得的時候,當所有的思維方法都瞭然於心以後,此階段的聞思就已經到位了。等到修壽命無常的時候,再繼續聞思,之後繼續修行。就這樣一步步交替學修,纔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四、發殊勝菩提心後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爲要實踐利他

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的所作所爲,都必須爲衆生着想。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後,不需要提醒,我們一定會主動、積極、自然而然地利益衆生。但如果是勉強發的菩提心,可能在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有所衝突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應對。當然,這並不是說,從發菩提心的第一天開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實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實際行動當中,這有一定的難度。但至少要往這個方向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