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慈禧各式各樣,鮮活的照片,都要得虧一個人,那就是女官裕德齡。

要知道,慈禧曾經最忌諱照相機這個東西,認爲其可“攝取魂魄,減人壽命”,還摔過珍妃的相機,並在珍妃落井後,燒光了她所有的照片。

而德齡卻能夠讓慈禧愛上拍照,可見德齡在太后面前的份量。

可即便慈禧很喜歡德齡,也沒到破例封她爲公主的地步,清朝有着及其森嚴的等級制度,只有皇上的女兒才能被稱爲公主,皇后所出爲“固倫公主”,妃子所出爲“和碩公主”。

德齡的父親只是四品官員,即使是宗室所出也頂多是個格格,更何況德齡的父親是漢軍正白旗,連滿人都不是。

爲何身份並不顯赫的德齡,後來一貫被人稱爲德齡公主呢?

這還要從德齡的生母路易莎.皮爾森說起。

(左起:光緒皇后、俊壽、德齡、慈禧太后、崔玉貴、四格格、元大奶奶、莉莉、路易莎 皮爾森、容齡)

路易莎.皮爾森是中美混血,在上海一帶屬於出名的“洋妓”,後來德齡的父親裕庚的妻子去世,恰好與路易莎結識,於是將她收入房中。

混血的路易莎會說英文,同時也教會了裕庚不少英語,原本仕途坎坷遲遲不中舉的裕庚,先是成爲了李鴻章與張之洞的幕僚,入侍爲官。後來因爲會英文,被張之洞提拔,一路高升,成爲衆多官員中的一個“奇才”。

先當上了太僕太卿,又出使日本法國,德齡姐妹跟隨父親周遊各國,學會了許多東西,彈鋼琴、跳芭蕾、畫油畫、還精通八國語言,妥妥的才女一位。

德齡、容齡

1902年,裕庚帶着女兒們回國,當時已經嚐到洋人苦頭的慈禧,不再盛氣凌人,常常邀約各國公使夫人聚會喝茶。

但是由於語言不通,溝通困難,剛剛回國的德齡就派上了用場,被人推薦給了慈禧當翻譯。

再加上德齡熟悉各國禮儀,算是清廷上下最適合不過的人選。

這份翻譯的工作強度不高,所以慈禧還命她做光緒的英語老師。

看似輕鬆、風光的工作背後,是德齡尷尬的處境。

慈禧對光緒忌憚不減,德齡夾在中間兩難,誰都不敢得罪,稍不留神就可能連累家族受罰。

爲了在宮中生存下去,德齡只能變着法子哄慈禧開心,拿各種國外的小玩意,獻給慈禧,討她歡心。

德齡

而在光緒面前,德齡可以卸下僞裝輕鬆許多。

因爲光緒對西方世界充滿好奇,德齡會耐心的一一給他解答,兩人漸漸地成爲無話不談的好友。

但同時,光緒也希望德齡能夠暗示慈禧接受西方的改革。

不過慈禧對此態度堅硬,德齡幾次想開口,都未能實現。

1905年,德齡得知慈禧想把她嫁給榮祿之子巴龍後,十分抗拒,於是在光緒的幫助下,以“去天津置辦洋貨”爲由,暫時躲到天津。

緊接着又因裕庚病重,召女兒回家照料爲由,使德齡回到上海照料父親,躲過了婚約。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

不久,裕庚不治身亡,德齡以“守孝”爲由,繼續婉拒一直召她回宮的慈禧。

1907年,德齡認識了駐滬的美國副使撤迪厄斯·懷特,與其結婚,正式結束令她驚心膽破的後宮生活。

1908年慈禧去世後,德齡“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出版英文傳記《清宮二年記》,記錄她在宮中的兩年生活,很大程度的還原了晚清上層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時,這本書也引起西方社會的廣泛關注。

之後,德齡又相續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等著作。

英文版清宮二年記

而她的筆名就是——Princess derling(德齡公主)

當時很多人都對德齡的筆名提出質疑,而晚清怪傑辜鴻銘,卻對德齡大爲讚賞,不僅未對“公主”之稱計較,還爲《清宮二年記》寫下英文長評,大力推崇。

之後,人們也就習慣稱她爲“德齡公主”。

說實話,當時德齡在美國出版這本書,如果以德齡爲筆名,很難在文人大家中脫穎而出,但以德齡公主爲筆名,以公主的視角描述手握大權的慈禧太后,更有說服力,也更能引起讀者興趣。

而德齡的書,也確實爲後代的歷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