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油炸食品不能多吃,尤其是地摊上的油炸食品,油会反复使用,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害,尤其是对心血管,会降低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那么,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常用的食用油,炸几次之后就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呢?

这要从反式脂肪酸是怎么生成的说起,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两类。而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脂肪酸双键碳原子所连的氢原子在碳链同一侧,空间构象呈盘旋结构的称为顺式脂肪酸;而脂肪酸双键碳原子所连的氢原子在碳链两侧,空间结构为直链形式的称为反式脂肪酸。在某些环境下,顺式脂肪酸也会转变成反式脂肪酸。

不同的植物油,各种脂肪酸含量和结构差异比较大,因此产生反式脂肪酸的条件也各不相同,这次我们以北方人常吃的花生油为例分析一下。

首先,未煎炸花生油,其实也会存在反式脂肪酸,只不过量非常少,花生油在加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仅如此,天然油脂中也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

通过查文献,我们也发现,有不少科研人员针对这个问题做过相关实验。

在150℃以下,反式脂肪酸并不容易生成,一直加热到12小时之后,才会产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而在20小时之后,会开始迅速增长,考虑到我们日常家庭使用的时间和频率,通常不会使用这么久,因此,在150℃以下,花生油的使用是比较健康的。

当温度来到180℃时,这时短时间使用还没有大问题,也是在12小时之后,开始出现少量的反式脂肪酸,但是在这个温度下长时间加热,会出现少量的中碳链脂肪酸,同时,随着煎炸温度越高,花生油的颜色越深,黏稠度越大,哈败味与刺激性气味愈加浓烈。这是由于,在加热之下,多不饱和脂肪酸断裂会形成一些醛类物质,这些物质有刺激性气味。

而温度来到210℃,反式脂肪酸的增长就比较快了,加热4小时产生的总反式脂肪酸的量,相当于150℃下,加热20小时的水平,同时也高于180℃下加热12消失的水平。

因此,日常使用花生油,尽量不要让温度高于180℃,最好是在150℃以内,如果温度太高,一定要及时换油。如果在外吃油炸食品,可以闻一下他们的油,是否有哈败味和刺激性气味,来判断油是否是长时间使用。

接下来,你们还想看哪种食用油的分析?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还是玉米油?在评论区里打出来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