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油炸食品不能多喫,尤其是地攤上的油炸食品,油會反覆使用,長時間使用,會產生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害,尤其是對心血管,會降低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對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那麼,很多人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們常用的食用油,炸幾次之後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呢?

這要從反式脂肪酸是怎麼生成的說起,脂肪酸包括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兩類。而植物油中,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在不飽和脂肪酸中,脂肪酸雙鍵碳原子所連的氫原子在碳鏈同一側,空間構象呈盤旋結構的稱爲順式脂肪酸;而脂肪酸雙鍵碳原子所連的氫原子在碳鏈兩側,空間結構爲直鏈形式的稱爲反式脂肪酸。在某些環境下,順式脂肪酸也會轉變成反式脂肪酸。

不同的植物油,各種脂肪酸含量和結構差異比較大,因此產生反式脂肪酸的條件也各不相同,這次我們以北方人常喫的花生油爲例分析一下。

首先,未煎炸花生油,其實也會存在反式脂肪酸,只不過量非常少,花生油在加工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僅如此,天然油脂中也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

通過查文獻,我們也發現,有不少科研人員針對這個問題做過相關實驗。

在150℃以下,反式脂肪酸並不容易生成,一直加熱到12小時之後,纔會產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而在20小時之後,會開始迅速增長,考慮到我們日常家庭使用的時間和頻率,通常不會使用這麼久,因此,在150℃以下,花生油的使用是比較健康的。

當溫度來到180℃時,這時短時間使用還沒有大問題,也是在12小時之後,開始出現少量的反式脂肪酸,但是在這個溫度下長時間加熱,會出現少量的中碳鏈脂肪酸,同時,隨着煎炸溫度越高,花生油的顏色越深,黏稠度越大,哈敗味與刺激性氣味愈加濃烈。這是由於,在加熱之下,多不飽和脂肪酸斷裂會形成一些醛類物質,這些物質有刺激性氣味。

而溫度來到210℃,反式脂肪酸的增長就比較快了,加熱4小時產生的總反式脂肪酸的量,相當於150℃下,加熱20小時的水平,同時也高於180℃下加熱12消失的水平。

因此,日常使用花生油,儘量不要讓溫度高於180℃,最好是在150℃以內,如果溫度太高,一定要及時換油。如果在外喫油炸食品,可以聞一下他們的油,是否有哈敗味和刺激性氣味,來判斷油是否是長時間使用。

接下來,你們還想看哪種食用油的分析?豆油、棕櫚油、菜籽油還是玉米油?在評論區裏打出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