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軍入伍,有沒有前途與軍事素質關係不大,具備這個素質才最關鍵!

“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這種說法常常被大家所認可。

因此,許多社會青年參軍入伍後,都力圖把提高軍事素質擺在首位,虛心好學、勤學苦練,希望在某一天成爲訓練標兵,從而在部隊建功立業。

可在實際訓練和工作中,常常看到有人雖然軍事訓練成績平平,但卻備受領導青睞,一路“平步青雲”、“過關斬將”成爲佼佼者。

這到底是因爲什麼呢?我們先以部隊是如何選拔任用幹部來說吧。

部隊選拔任用幹部,不一樣的崗位有不同的選拔標準,在軍隊“幹部任免條例”裏也有不同的條件,除了對有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崗位,或者對有些職位需要有一定的任職資格以外,其他選拔條件的相對“韌性”都比較大。

也就是說除了“硬性”條件之外,上級部門可以在同等條件下,主觀判斷一個人能不能選拔任用。

比如同時考察兩名幹部到某連擔任連長,除了需要經過相應的培訓,以及類似的專業對口外,其他標準和條件可以通過主觀來考察,用人原則是任人唯賢、“寧缺毋濫”。

軍事素質誰好誰差,通常不可能讓兩位幹部到訓練場“一決高下”,只能通過兩人的平常表現來主觀認定,重點看誰的羣衆基礎好,誰的成績最突出,誰最有發展潛力等,似乎兩人在這些方面都“說得過去”、都可以提拔任用。

考察的關鍵,其實主要在於這兩人的思想素質誰更過硬,也就是做人、做事誰最讓人放心,一旦選用了思想素質差的幹部擔任某連隊主官,這個連隊也許就給“毀”了,如果在戰時,“倒戈”也不是不可能,這纔是最可怕的。

打個比方說就是:一定要把“根紅苗正”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中來。

也許有人說,那我在部隊的訓練和專業不是白學了嗎?其實不是!

在部隊培養的軍事素質和專業技能僅僅是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確保一個人在部隊有“開口說話”的權利。

沒有能力可以提高,沒有專業可以培養,但一個人要是沒有過硬的思想素質,或者說修養不夠,那麼這個人能力越高反而更容易成爲最可怕的人。

再比如像地方培養的個別高精尖人才,前期經過國家不遺餘力的培養,最後自己卻把技術拱手給了國外,甚至把國內的尖端技術“剽竊”到國外,這樣的事例不是沒有。

可想而知,即使某位幹部的軍事素質有多高、管理能力有多強,如果在思想素質上不過關,恐怕誰都不敢用。

如果參軍入伍希望考學、提幹、轉改士官等,或者希望在部隊走得更遠,這也與選拔任用幹部一樣,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然後再談軍事素質和專業技能。

只有這樣,你纔會更有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