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争失败,不比被权臣政变夺权,亡国君主与新起之秀常常在过往的日子里没有知遇之恩,新起之秀于是大张挞伐,这样的亡国君主常常结局更容易走向极端的悲剧。虽然我们都知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个国家走向破败,一个朝代走向倾覆,有时候凭借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扭转的,哪怕是九五之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选择的余地往往也不同,但“人和”往往是更关键的,某种程度上,君主的秉性决定了他的表现。

秉性有豪雄之气,不愿屈居人下的君主,往往就有战死至最后一刻的觉悟。远有“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西楚霸王项羽,近有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南明的许多身死国灭的王爷就不说了,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可以说是个更典型的例子,内忧外患并集,大顺皇帝李自成兵破京师,崇祯皇帝不愿意为亡国奴,就自缢于煤山一角。可谓刚烈坚毅,所以后世才有许多人因此还有点敬佩这个皇帝,更愿意称呼他的另一个庙号“明毅宗”,觉得“毅”字更配其为人。

大多数亡国之君因为局势所迫和人的柔软脆弱的本性,往往就选择卑躬屈膝沦为玩偶了,运气好一点的还有机会善终,比如“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运气差一点的就要饱受侮辱还连小命都保不住,比如一代“词帝”李煜投降宋朝没两年就被毒死了,心爱的“小周后”也被宋太宗给糟蹋了,“这次第,怎一个惨字了得。”然而,投降和投降还是有区别的,就拿臣子来说,洪承畴这种受国大恩的封疆大吏,一旦投降反过来就成为清军攻打明朝的马前卒,且唯恐大明亡之不速的老狗,恐怕还比不上“水太凉”的软弱文人钱谦益。

好歹人家钱谦益虽然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投降之后还知道羞耻和愧疚,还暗暗和反清复明的势力联系,并且资助他们,郑成功等民族英雄尚尊称一句“牧斋先生”呢!当然,还有一等投降的就更可敬佩一些,比如投降是为了积蓄力量以继续谋图大事的,前有忍辱含垢卧薪尝胆的勾践,后有假意投降实则仍然继续反抗而壮烈战死的蜀国将军姜维,难怪后世称之为:“蜀之亡,非将军之罪也。”历史很玄幻,但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司马懿就早早地跟我们总结了军事战争败亡势力的几种境遇和选择,无意中还剧透了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命运。

司马懿当年远征辽东的时候,把辽东叛将首领公孙渊给打败了,将他们最后一股势力围困在襄平城。走投无路的公孙渊,就派他的“相国”王建等出城乞降,说你们先撤军解围,然后我们首领就会面缚出降。按理说,条件也还行,不过一贯心狠手辣赶尽杀绝的司马懿听了当场拒绝,把来使也给斩了,还传檄文给公孙渊说:“当年楚国郑国同为列国,楚国打败了郑国,郑伯还知道肉袒牵羊而出城乞降。今天的局势,孤为王公,你不过是个小小将军,竟敢如此托大,让我们撤围才肯投降。肯定是派来的使者老髦昏悖,传错话了,我已经替你斩了他们。如果你真想投降,明天派个懂事的年轻人来。”

公孙渊一听,也只能认怂,明天就派人又谈了新条件,说我家主公愿意派儿子做人质来。司马懿就说了下面这段有名的话:“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唯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縛,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战、守、走、降、死,把公孙渊安排得明明白白,一句“惟降与死”真是杀人诛心,文懿知道事情没有转圜余地,于是第二天就拼死一战,果然,稳操胜券的司马懿把公孙渊残军给消灭了。

不过,司马懿这时候没有想到,这句“余二事唯有降与死耳”满是嘲讽的话,最终也落到了自己玄孙的头上。西晋亡国皇帝司马邺,和怀帝司马炽一样,都是被推到皇位上,但却没有实权,政出于权臣。司马炽永嘉年间,中原已经大乱,东都洛阳被破,司马炽被刘聪凌辱一番杀害了。司马邺傀儡皇帝也没当几年,自己所居的西都长安也被围困了,城中弹尽粮绝。围困了两个月,司马邺连麦饼磨成的渣滓稀粥都没得喝了,城中百姓军士相食,死亡大半。这位只有十七岁的傀儡皇帝在绝境下做了几年来的唯一一次决断,对守城将领说:“如今走投无路,外部也没人能救援,死于国家社稷,正是我作为皇帝的职责。然而我想着将士百姓们一直遭受着这样的苦楚,如今我想趁着长安还没有陷落投降,起码让百姓们少受些苦。这羞死的投降之事,就由我来做吧。朕意已决,你快快下书吧。”

司马邺肉袒牵羊投降了刘聪,投降之后又遭到百般凌辱,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是真的给刘聪牵马、倒酒、洗杯子,一年之后,这种活儿也没得干,被刘聪悍然杀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