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而里面的人物也被大家拿出来津津乐道,说了无数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诸葛亮可谓是集智慧和计谋于一身的神话人物,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的军师,蜀汉能够逐渐壮大起来,可以说和诸葛亮有脱不了的干系,但是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在死前也犯了一个大错:杀了一个忠臣,饶了一个小人。

自从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张飞等猛将去世之后,蜀汉便陷入了尴尬境地,到姜维北伐时,蜀汉能征善战的大将寥寥无几,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80的廖化做先锋。不过,其实,蜀汉是有一位猛将的,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但是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他便是魏延,可惜却被诸葛亮在遗嘱中,冠上了“易反”的帽子。

很多人都怕魏延,但是蜀汉中有一位大将却不畏惧,他便是杨仪,两人水火不容,都想除掉对方而后快,但是诸葛亮非常爱惜二人,一位是猛将,一位又是计算军粮方面的天才,所以就算诸葛亮老是在中间调和,但是始终无法化解二人如仇人般的关系。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同年的秋天病情加重,私底下和杨仪,费祎,姜维等重大臣子一起筹备退兵的安排,魏延则断后,其实诸葛亮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没有叫魏延过来一起商讨后事,就是已经把魏延排除在信任的人之外了,也是借机把魏延除掉。诸葛亮死后,大军都跟随杨仪撤退,魏延非常生气,不肯撤军,日夜兼程,赶在杨仪面前,烧阁道来阻止大军撤退,两人互相在刘禅面前说对方要谋反,而董允和蒋琬都怀疑魏延要造反。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魏延便率军攻打杨仪,内战掀起,而魏延则也成功地把自己推到了蜀汉的对立面。但是魏延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投降曹操,他只是一心想要除掉杨仪罢了。可是他掀起来的内战让魏延大军都知道错在魏延,也都不听从魏延的命令了,更别说蜀汉的其它人,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便是造反的行为。而正好借此机会,杨仪将魏延成功除掉。

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被诸葛亮一向看重的杨仪却晚节不保,他以为自己诛杀魏延有功,便认为自己应该继承诸葛亮的位置,事实上只是被任命为中军师,所以后面他经常不满,发牢骚,最后他竟然对费祎说:“如果以前丞相去世的时候,他举兵就魏,今日便也不会落到此等地步了,令人追悔莫及。”

魏延虽然性格傲娇,好歹没有动过投降曹操的心思,想的都是就算丞相去世了,也要一心为国,攻打魏国,但是杨仪却有二心,还后悔自己没有投降。诸葛亮只是看到了魏延的自大,跋扈,却没看到杨仪的居心叵测,估计这是诸葛亮一生犯的唯一一次大错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