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一部經典的文學鉅著,而裏面的人物也被大家拿出來津津樂道,說了無數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諸葛亮可謂是集智慧和計謀於一身的神話人物,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到的軍師,蜀漢能夠逐漸壯大起來,可以說和諸葛亮有脫不了的干係,但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物在死前也犯了一個大錯:殺了一個忠臣,饒了一個小人。

自從桃園三結義中的關羽,張飛等猛將去世之後,蜀漢便陷入了尷尬境地,到姜維北伐時,蜀漢能征善戰的大將寥寥無幾,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80的廖化做先鋒。不過,其實,蜀漢是有一位猛將的,多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但是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他便是魏延,可惜卻被諸葛亮在遺囑中,冠上了“易反”的帽子。

很多人都怕魏延,但是蜀漢中有一位大將卻不畏懼,他便是楊儀,兩人水火不容,都想除掉對方而後快,但是諸葛亮非常愛惜二人,一位是猛將,一位又是計算軍糧方面的天才,所以就算諸葛亮老是在中間調和,但是始終無法化解二人如仇人般的關係。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同年的秋天病情加重,私底下和楊儀,費禕,姜維等重大臣子一起籌備退兵的安排,魏延則斷後,其實諸葛亮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他沒有叫魏延過來一起商討後事,就是已經把魏延排除在信任的人之外了,也是藉機把魏延除掉。諸葛亮死後,大軍都跟隨楊儀撤退,魏延非常生氣,不肯撤軍,日夜兼程,趕在楊儀面前,燒閣道來阻止大軍撤退,兩人互相在劉禪面前說對方要謀反,而董允和蔣琬都懷疑魏延要造反。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魏延便率軍攻打楊儀,內戰掀起,而魏延則也成功地把自己推到了蜀漢的對立面。但是魏延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投降曹操,他只是一心想要除掉楊儀罷了。可是他掀起來的內戰讓魏延大軍都知道錯在魏延,也都不聽從魏延的命令了,更別說蜀漢的其它人,這在一定的意義上便是造反的行爲。而正好藉此機會,楊儀將魏延成功除掉。

令所有人都喫驚的是,被諸葛亮一向看重的楊儀卻晚節不保,他以爲自己誅殺魏延有功,便認爲自己應該繼承諸葛亮的位置,事實上只是被任命爲中軍師,所以後面他經常不滿,發牢騷,最後他竟然對費禕說:“如果以前丞相去世的時候,他舉兵就魏,今日便也不會落到此等地步了,令人追悔莫及。”

魏延雖然性格傲嬌,好歹沒有動過投降曹操的心思,想的都是就算丞相去世了,也要一心爲國,攻打魏國,但是楊儀卻有二心,還後悔自己沒有投降。諸葛亮只是看到了魏延的自大,跋扈,卻沒看到楊儀的居心叵測,估計這是諸葛亮一生犯的唯一一次大錯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