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但是在這四個國家中,只有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從未斷絕,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歷史大多處於斷層狀態,那麼爲何在世界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唯獨中國歷史沒有斷層呢?這主要是因爲中國人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記錄歷史,這個習慣幫助我們能夠了解千年前的人與事,使千年歷史最終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除了記錄歷史外,中國人還曾經開創了很多有價值的制度習俗,直到今天還深刻的影響着我們,比如周朝的禮樂習俗已經深深的鐫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骨子裏,成爲了不可磨滅的歷史符號,周王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件,成爲了中華文明歷史的新開端,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封神榜》,《封神榜》雖然是明朝人所作,內容也屬於神怪小說一類,但是卻反映出了深刻的歷史問題,例如商朝時期人皇的地位與天皇、地皇相同,人皇的權力是與生俱來的,存在着先天的合法性,然而到了周王朝時期,人皇的地位瞬間下滑,唯天意馬首是瞻,周武王爲了給自己找一個合理的造反理由,便提出了“上天惟德是輔”的觀念,在確定了政治合法性之後,便開始了後來我們衆所周知的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千年來一直未有定論, 西漢人通過星象學推測武王伐紂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1122年,而近代很多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例如梁啓超先生則提出武王伐紂時間應爲公元前1027年,日本人對此也頗有興趣,給出了不一樣的結論,認爲時間應該是公元前1066年,此外,還有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概粗略統計一下竟有44種說法之多,前後相差112年,一件當年驚天動地的歷史鉅變竟然沒有留下具體的時間,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關於武王伐紂,大家學過歷史的都應該非常熟悉,當年周武王姬發率數萬人殺奔商朝首都朝歌城外,當時的紂王正將大批的兵力運往東夷前線,國都十分空虛,聽到姬發率軍逼近城外的消息後,商紂王無奈只好派出17萬奴隸,去抵禦強大的周軍,企圖殊死一搏,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17萬奴隸平日飽受商朝貴族的壓迫,竟趁此機會在戰場上反戈一擊,帶着周軍一起殺進城去,商紂王逃到鹿臺無處可逃,只能自焚而死,中國歷史上延續500多年的商王朝就此滅亡。

也正因爲奴隸們在商周關鍵一戰種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在周朝時期便廢除了奴隸殉葬的習俗,因此今天我們挖掘古墓,發現人殉最嚴重的朝代就是商朝,商朝人殉非常殘忍,常將活着的奴隸送上祭臺,以殘忍的手段處死,然而令商朝統治者沒想到的是,昔日被自己踩下腳下低眉順眼的奴隸們後來竟然親手滅亡了商王朝,實在是歷史的報應。

商王朝滅亡之後,周王朝開疆拓土,又延續了八百多年,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然而問題依然存在,那場決戰也就是牧野之戰的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準確來說,牧野之戰發生時,中國並沒有準確的紀年,直到周朝“共和行政”時期,纔有了紀年,從此之後歷代王朝都以“紀年”來計算時間,幾千年來從未斷絕,幾千年的歷史中,曾經出現了很多次滅絕文化的行爲,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咸陽等等,將很多中華文化古籍和珍貴的史料付之一炬,武王伐紂中的大決戰——牧野之戰時間似乎就這樣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沒想到70年代這個問題卻出現了轉機,在陝西省臨潼縣的一個小村莊中,一個農民正在耕田,突然他發現自己的鋤頭似乎碰到了非常堅硬的東西,他以爲是一塊石頭,然而當他清理好泥土的時候竟然發現在土地中挖出了一件精美的青銅器,隨後這個農民就將這件青銅器送到了當地博物館,考古學家趕到後對這件珍貴的文物進行了仔細研究竟然發現,這件青銅器竟然是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紂的直接證物——利簋,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將銘文翻譯過來就是:周武王征伐商王朝,在甲子日那天早上,天上有歲星的時候,我們打了打了勝仗,只用了一個晚上就佔領了商朝國土,8天之後,周武王在此地犒勞三軍,將上好的青銅器賜給了右史,製作了禮器來紀念檀公。

製作這件寶物的就是當初一起跟周武王征伐商王朝的右史“利”,從這件國寶中,我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武王伐紂關鍵一戰中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在銘文中“歲鼎”的意思就是木星中天,這是一種十分特殊的天文現象,經過天文學家的詳細測算發現商周之際木星中天這種天文現象出現的時間爲公元前1046年,而且通過對碳—14的檢測,連具體哪一天都能測算出來,即公元前1046年的1月9日,或許在歷史課本中我們看着這幾個數字感覺非常普通,但是誰又能知道就是這簡單的一個日期,竟然隱藏了數千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