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这首情感深切的现代诗歌叫作《乡愁》,寄托了他当时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也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不过现代的家庭却对“乡愁”下了新的定义,那就是来自各个城市中的老漂族们。

孩子在哪家在哪,带完一胎带二胎

往往都是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新的城市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打拼,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老漂族”也随着自己的儿女来到陌生的城市,离开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为的都是帮助照看孩子、料理家务。

而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老漂族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庞大。在幼儿园放学的门口,放眼望去白发的老人占了一半以上。

而小区里能看见孩子放学玩耍的时候都是老人在看护,这些外来的老人们也都会集聚在一起聊天,大多数都操持着外地的口音,有的时候遇见老乡也是格外的亲切。

不过这些老漂族们还是十分想念回到家乡的,因为在城市一直都是忙碌看着孩子,偶尔也想回到自己的田园生活老两口安享晚年,可是眼前的条件确实没有办法。

城市“老漂族”的辛酸与无奈

1)放不下小的

很多老漂族选择来到城市和子女一起生活,帮着孩子带娃,也是出于对儿女的心疼和对孙辈的宠爱。

刚生完孩子的年轻人还得扎根在大城市,需要站稳脚跟保存经济,没有办法孩子太小,只能老人来照看,请一个保姆花费不少,最重要的是还不太放心。

老人们也是惦念着晚辈才过来帮忙,不过虽然一家团圆但是孩子回到家里也是看手机忙工作,孙辈的也开始休息睡觉,老人忙碌一整天一个说话的也没有,所以会有些孤独。

2)地域不适

像一些南北差异化比较大的地区,老漂族们对于天气和语言都不太适应,老年人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一下子到一个完全对立的环境下很难适应。

首先就是环境,南方和北方的温度还有湿度差距很明显,老人的身体也不大适应这些气候变化。

二来就是语言上的沟通问题,像一些方言很难懂,各个地方的文化也不太一样,来到新的社交圈子也很难融入。

并且生活习惯差异大,各个城市的服务也大不相同,老漂族们都得要重新改变。

3)儿女的不理解

老漂族们其实往往更多的无奈和伤心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儿女身上,老人带娃本就不是义务和责任。

但是如今的社会现象却演变成了老人带娃的模式,很多子女们啃老习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的不但不感激父母,还反倒嫌弃父母没有把孩子照顾好。

如果对老漂族关心不够,这些老人们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甚至身体上也会出现疾病,老人们也会产生焦虑。

不仅仅要面对自己身体的衰老还要应付家务和带娃,再加上和子女沟通不顺畅产生的一系列情感矛盾,都会导致老漂族的心理抑郁,甚至有的老人们认为自己费力不讨好。

老漂族的成员们应该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在新的环境中也应该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多去感恩自己父母无私的付出,不要伤了这些老漂族们的心。

你身边的老漂族多吗?你会让自己的父母成为老漂族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