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18元起拍、降價超百萬,房企圍獵6·18有多豪橫?

6月18日,又是一年剁手時。與以往不同,因爲疫情持續影響,加上房企“中考”在即,超8成的樓盤加入6·18電商大促。令前四個月在線上磨練的營銷方式,有了用武之地。

今年,房企除了搭乘頭部電商平臺的流量外,也在房地產電商平臺上拋出空前的優惠力度,包括“直減”“特價”“秒殺”“搶券”……房子作爲大宗消費,其優惠力度也更加豪橫。

超80%樓盤直播獲客

紅包雨、秒房券、直播節……這不是搶口紅,而是賣房子。想在618“火出圈”,一定要憑實力。

今年6·18,很多開發商都拿出了空前優惠。新京報記者從房天下獲悉,長沙新力鉑園項目推出特價房618元起拍,33萬封頂;重慶保利推出了7.5折別墅直播限時購。此外,上海有3套2000元起拍的大折扣房源、武漢7.4折的特價房源,最高優惠直降187萬元。

衆所周知,2020年時間過半,房企們的年中考覈來臨。急需完成年中任務的房企們已經躍躍欲試,趁着6·18加大優惠力度,降價跑量、現金爲王。

從房天下網上房交會了解到,今年共7713個參展項目, 累計987萬人在線參與,13.9萬置業顧問24小時在線服務,購房優惠樓盤達3000個。

與以往相比,今年80%以上的樓盤都在通過直播的方式在線宣傳獲客,而去年則在10%左右。其中,一二線城市項目報名參與的購房者數量火爆。而海南受政策影響,用戶線上報名也很踊躍,環比5月在線報名數據上漲266%。

此外,多個城市單盤購房者報名情況也很“火”。比如鄭州、合肥、瀋陽、重慶、廣州、石家莊、長春均有單盤購房者報名超500人的情況出現,鄭州單盤超1000人報名的項目超過2個。

優惠力度成爲“利器”

從目前來看,房企主要是通過網上房交會和直播購房節兩種形式開展線上銷售。其中,房天下6·18當天,萬科、保利、新城、金地、龍湖等百家房企熱門樓盤接力直播,超1500個樓盤通過直播在線送福利,包括特價房、優惠、禮品、紅包等。

除了在房地產專業平臺攬客外,很多房企也在搭乘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的流量。事實上,在6·18前夕,互聯網零售巨頭爭相推出線上房源,直播賣房成爲角逐的戰場,其中優惠力度則是最大的利器。

6月15日,碧桂園首次聯手阿里房產深度跨界,在天貓正式上線官方旗艦店。通過阿里房產平臺的雲端,開啓線上售房業務,首推“6.18碧淘好房”活動。

活動期間,碧桂園推出的首批618套房源,覆蓋浙江、福建兩省19城約60個重點項目,提供近億元購房補貼優惠福利。對於與電商平臺的合作,碧桂園認爲,這是爲了共同打造線上精準化營銷服務,提升購房者的體驗感,實現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發展。

中國金茂也沒有錯過6·18這個機會,採用“線上直播、線下襬攤”的方式買房。金茂廣州推出0元搶10000元購房優惠券,上海虹橋金茂悅推出6·18專屬一口價房源。

在北京,雖然疫情又一次襲來,但是很多樓盤在6·18也推出不小的促銷力度。

新京報記者從中原地產瞭解到,位於門頭溝的京投發展·檀香府推出5套一口價優惠房源,建築面積約135平方米的花園洋房總價542萬元起。北京城建·龍樾西山推出購房享8.8折優惠,簽約送車位8.8折優惠券。而北京城建北京合院不僅有特價房,還限時推出“意向達成獲10萬購房券”……

業內認爲,雖然此時部分區域樓盤銷售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實際上線上賣房的獲客引流比賣出房源的意義更大。通過大力度的優惠券引流至線下成交,已成爲當下的營銷模式。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此輪優惠促銷對於壓抑需求大半年的購房者來說,也是一個合適的購房上車機會。買房是一項大宗消費,房價高、首付壓力大,優惠減免纔是“真愛”。而房企也在通過大幅優惠吸引購房者的眼球,這也是供需雙方的“一拍即合”。

藉助6·18實現業績彎道超車?

對於當前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趨勢,電商平臺也在挖掘坐在家裏就能看房的新體驗、新玩法。比如,房天下通過視頻說明書5分鐘瞭解樓盤信息,通過VR小程序坐在家裏實景體驗戶型。

與此同時,在線房地產交易平臺房多多,鼓勵商戶在6·18消費狂歡的背景下,用“線上作業”應對疫情影響,並且啓動“618秒結賺錢節”,通過多重獎勵及結傭方式,讓商戶把握年中銷售黃金期,抓住線上機遇。

據悉,房多多在6·18期間上線了“現結寶”,也就是交易完成認購確認後,經紀人在48小時內即可在平臺上完成提現。

在業內看來,疫情之後,房地產線上化營銷趨勢不可避免,很多房企都在擁抱這一新變化,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新模式,而利用互聯網營銷手段、實現精準宣傳和推廣已越來越成爲趨勢。實際上,電商平臺、房企以及購房者都在把握6·18這一機會。 

房多多分析人士認爲,6·18是疫情後的第一次全網大型促銷,打響國內消費回暖第一槍,無論是對於後續消費趨勢變化,還是對於上市房企年中營銷衝刺,都將是重要參考指標。對於國內樓市而言,今年6·18或許將成爲開發商及中介機構業績彎道超車的窗口。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