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8月22日,31歲的咸豐病死於承德,咸豐臨終前,授予載垣等八人“贊襄一切政務”的權力,授慈安“御賞”印章,御賞表示代表皇帝本人,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同道堂表示在一旁協助,載淳年幼,“同道堂”印章實際上由慈禧掌管。八大臣草擬的奏摺,慈安和慈禧要同時簽字加蓋印纔有效,但“御賞”爲印起,“同道堂”爲印訖。

從中國古代宗法層面而言,慈安是咸豐帝的正牌皇后,是大清國母,慈禧只是懿貴妃,慈禧的宗法地位是處於慈安之下的!這也是爲什麼慈安印在前、慈禧印在後的原因所在。

慈安出生官宦家庭,自幼受良好教育,性格溫柔賢淑,咸豐帝視爲成知己,對她知無不言,言聽計從。慈安謙遜低調,將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咸豐信任,沒有子嗣的慈安,僅用了六個月時間就從嬪連升四級成爲皇后,這在整個清代都是十分罕見的,由此可見慈安的出類拔萃。

1852年,慈禧入宮。彼時,列強借鴉片戰爭用武力敲開了大清國門,太平軍佔據清朝半壁河山。一時之間,風聲鶴唳,風雨飄搖,慈禧經過精心策劃爬上了咸豐的龍牀,1856年,慈禧生下唯一皇子載淳,母以子貴。咸豐身體不好,便讓她代閱奏章,有些奏章甚至只是口頭諭示,由慈禧代筆。但慈禧有時以自己的建議和主張影響皇帝的決策,令咸豐對她很反感,一直擔心她會越俎代庖,干預政務。

咸豐臨終前已經察覺到慈禧心術不正,可能會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咸豐特意給慈安留一密詔:如果慈禧倚仗着兒子是皇帝,驕橫跋扈,做出非法之事,慈安可以按照祖宗的家法處死她。

文宗在熱河,臨危之際,密授硃諭一紙與慈安後,謂某如恃子爲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清代野記》

此詔成爲慈禧頭上高懸的一把尚方寶劍,終日不得安寧,原本這是咸豐留給慈安的護身符,沒想到最終卻成了慈安的催命符!

咸豐去世不久,清廷發生爭權內鬥,載垣等八大臣率先發難,企圖架空孤兒寡婦,讓兩宮皇太后成爲“橡皮圖章”。面對共同的政敵,慈安、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將八大臣一網打盡,兩宮垂簾聽政,奕訢出任議政王併入主軍機處,形成了新的三權鼎立。

早在咸豐在位時就已幕後參與政事的慈禧,顯露出了熟練的處理政務能力,慈安、慈禧和奕訢之間有矛盾、有齟齬,但表面上又都保持着友善的、合作的局面。《清宮遺聞》記載:

“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可見這時的很多重大決定沒有慈安點頭,恐怕她還不敢擅自做主的。正是慈安太后的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措施,形成了“同治中興”的局面,讓她在百姓中間也贏得了廣泛好評。清末駐英大使薛福成在他所著《庸盦筆記》中記述“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

兩宮表面上合作愉快,但日久天長,慈安與慈禧之間總會發生衝突,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衝突,讓慈禧對慈安越來越不滿,最終謀害了慈安。

清朝祖制禁止太監出宮,1869年,慈禧的絕對心腹安德海卻在慈禧的默許下南下江南爲慈禧置辦禮物,奕訢在得到慈安和同治的默許下,給山東巡撫丁寶楨發密函將安逮捕,慈禧想要袒護,可慈安和同治帝卻“立命誅之”,安德海在山東被就地正法。

安德海的死,背後就是慈安、奕訢與慈禧權力的較量!最後以慈禧妥協,安德海的死告終,這讓慈禧感覺到了慈安太后的敵意,而且在這個問題上,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以及滿朝文武的立場驚人一致,這讓慈禧心生警惕與後怕。

1871年,同治皇帝到了適婚年齡,當然每人都想送自己的人進宮爲後,慈安太后選中了蒙古唯一的狀元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阿魯特氏端莊賢淑,才貌雙全,而慈禧卻看中了姿性敏慧、妖嬈漂亮的富察氏。慈安認爲富察氏爲人輕佻,最多做個然貴人,這無疑刺痛了慈禧的禁臠(慈禧最開始被咸豐封爲蘭貴人)。

最終同治皇帝選擇了阿魯特氏,自己的兒子卻不着自己,這讓讓慈禧太后大爲光火,同時也加深了對慈安的怨恨,但也說明了慈安的地位。

慈禧生病期間,慈安獨擔朝政,感受到了慈禧的不易,同時慈安生病時,慈禧在自己胳膊上割了一塊肉作爲藥引子,慈安的病恰好痊癒,慈安感動之餘,與慈禧進行一次長談,心機很重的慈禧“聲淚俱下,表示要痛改前非”,慈安被慈禧的演技所誆騙,當面燒掉了那份遺詔,也燒掉了自己的保命符!

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據說慈安死的那天下午,喫了慈禧送來糕點。

八年,(慈禧)疾愈。孝貞皇后既崩,太后獨當國。《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慈安去世後,安葬的禮儀十分潦草,根本不像一個太后去世該有的樣子,二十七天後,慈禧就下令除去喪服,簡直是亙古未有的事了,並且在自己菩陀峪定東陵的細節上下功夫,蓋過慈安一頭……

公元1884,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清宮迎來慈禧太后乾剛獨斷的時代,大清王朝也走向了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