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那就是水陆法会了,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这一法事最初是由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那么“水陆”的含义是什么呢?据宋宗鉴《释门正统》记载,“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亦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期“水陆法会”就已出现了,且其最早修设地是在镇江的金山寺。

水陆法会在我国宋代的南方地区曾经十分流行。北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禅师住持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其场面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

水陆法事分内、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设主法、正表、副表各一人。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昼夜为期,不过内坛也有从第三日开始进行五昼夜的。其程序为:

首日洒净结界、遣使建幡;之后依次为请圣(请上堂)、奉浴、供上堂、请赦、请下堂、奉浴、皈戒、供下堂、亲祝,至第七日以普供上下堂和送圣而告结束。

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坛(即施食坛,为法会之外坛之一)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及诸坛僧众均参与法事,是为水陆法会仪式的顶点,以后即准备法事的结束。

北宋绍圣三年(1096),名僧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此后,水陆法会很快地普及于全国。特别是在每有大规模的战事结束之后,经常要举行水陆佛事,以超度阵亡将士之灵魂。

宗赜在《水陆缘起》中说:“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通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或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由是富者独力营办,贫者共财修设。”自此以后,水陆法会也有了所谓“独姓水陆”与“众姓水陆”的区分。

所谓“放焰口”,亦为宋元以来汉地佛教在举办水陆法会时经常进行的一种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行之施食饿鬼之法事。

究其渊源来说,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本是饿鬼名。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故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到面然的警告而去请示佛陀,因而佛陀说此施食之法,即说诵施食经咒,解除诸饿鬼痛苦。

该法会系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因此,水陆法会主要为对死者追荐的一种重要佛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