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那就是水陸法會了,略稱水陸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這一法事最初是由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六道慈懺”(即“梁皇懺”)和唐代密教“冥道無遮大齋”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

那麼“水陸”的含義是什麼呢?據宋宗鑑《釋門正統》記載,“所謂水陸者,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之義。亦因梁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羣靈?諸功德中最爲第一。帝問沙門,鹹無知者。唯志公勸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於是搜尋貝葉,置法雲殿,早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儀文,三年乃成。遂於潤之金山寺修設。帝躬臨地席,詔佑律師宣文。”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時期“水陸法會”就已出現了,且其最早修設地是在鎮江的金山寺。

水陸法會在我國宋代的南方地區曾經十分流行。北宋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佛印禪師住持金山寺時,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其場面蔚爲壯觀,遂以“金山水陸”馳名。

水陸法事分內、外壇,法事以內壇爲主,設主法、正表、副表各一人。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晝夜爲期,不過內壇也有從第三日開始進行五晝夜的。其程序爲:

首日灑淨結界、遣使建幡;之後依次爲請聖(請上堂)、奉浴、供上堂、請赦、請下堂、奉浴、皈戒、供下堂、親祝,至第七日以普供上下堂和送聖而告結束。

自第一夜起,每夜於瑜伽壇(即施食壇,爲法會之外壇之一)各放焰口一臺,至第六夜則放五方焰口,內壇水陸法師及諸壇僧衆均參與法事,是爲水陸法會儀式的頂點,以後即準備法事的結束。

北宋紹聖三年(1096),名僧宗賾刪補詳定諸家所集,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四衆,依法崇修。此後,水陸法會很快地普及於全國。特別是在每有大規模的戰事結束之後,經常要舉行水陸佛事,以超度陣亡將士之靈魂。

宗賾在《水陸緣起》中說:“今之供一佛、齋一僧,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通供養十方三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慈。由是富者獨力營辦,貧者共財修設。”自此以後,水陸法會也有了所謂“獨姓水陸”與“衆姓水陸”的區分。

所謂“放焰口”,亦爲宋元以來漢地佛教在舉辦水陸法會時經常進行的一種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行之施食餓鬼之法事。

究其淵源來說,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譯《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修法的儀則。此經最初唐實叉難陀譯爲《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面然”即“焰口”,本是餓鬼名。其體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故名。經中說阿難在定中受到面然的警告而去請示佛陀,因而佛陀說此施食之法,即說誦施食經咒,解除諸餓鬼痛苦。

該法會系以餓鬼道衆生爲主要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因此,水陸法會主要爲對死者追薦的一種重要佛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