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是北京圓明園西洋樓門前的噴泉,西鄰海晏堂,在長春園南北主軸線與西洋樓東西軸線交會處,是園內最爲壯觀的噴泉,構思奇特,頗具殊趣。由法國傳教士蔣友仁設計並建造。

說到傳教士,就得從當時的歐洲來華的耶穌會說起。

大水法(郎世寧畫)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東亞宗徒沙勿略去世的那年,利瑪竇出生在意大利馬切拉塔。三十年後,利瑪竇來到廣東,在中國南方輾轉度過十八年後,終於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入北京,之後的十年,利瑪竇一直待在中國,憑其淵博的數學、天文知識以及對中國古代經典的通曉,在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官僚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形象。利瑪竇這一溝通的模式也被其他相繼來華的耶穌會士採用。

xieqiqu

崇禎十七年(1644年),滿清入關,順治、康熙皇帝繼續重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相繼出任欽天監正(官署名,職能爲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一邊爲朝廷工作,一邊傳教,全國信徒達27萬。雍正二年(1724年),由於國內外原因,雍正皇帝開始在全國查禁了天主教,但在北京的宮廷裏仍然留用了一批耶穌會士。這時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Bro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S.J.)和負責製作地圖的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神父(Fr. Michel Benoist S.J.)就是這時留在宮廷的。

到了乾隆初期,朝廷對耶穌會的禁令有所放鬆,但乾隆對傳教士們的科學知識絲毫沒有興趣,倒更喜歡他們所能提供生活的享受性內容。英國人馬戛爾尼訪華時,法國耶穌會士錢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神父告訴他,那些來自歐洲精明的耶穌會士,從遙遠的歐洲帶來的一些新奇的東西,如一隻豪華表、一隻奇特的轉動噴泉鍾、一隻能走路的機械獅子、一個人形自動木偶等早就把乾隆慣壞了。神父們就怕皇帝對他們說:“好,既然你們能製造一個會走路的人,那麼現在你們讓他說話吧。”

一天,乾隆對路易十四所贈送的《法國最漂亮的建築景觀》一書中凡爾賽宮噴水池的圖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立即詔來意大利耶穌會宮廷畫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詢問在京傳教士中有沒有人精於此道的人。於是,郎世寧向乾隆推薦了法國傳教士蔣友仁(Benoist Michael)。

蔣友仁向乾隆呈上了“大水法”的模型,給皇帝講解了水利學的原理,得到乾隆的充分肯定。這樣,精通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的蔣友仁被乾隆皇帝委派參加修造圓明園之屬園長春園的“西洋樓”建築羣,主要負責圓明園中人工噴泉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當年,第一個大水法“諧奇趣”後,他又指導修建了蓄水樓、養雀籠、黃花陣、海晏堂、遠瀛觀等多處水法工程。

大水法遺址

事實上,蔣友仁對天文地理,抑或是當時的博物學確實很精通,他甚至還能夠獨立製造、維修精密的自鳴鐘和機器玩具。但作爲一個工程師,他還不能說是特別的優秀,因此大水法在完成建造成功使用後產生了很多問題。

蔣友仁在世的時候勉強還能維持大水法的正常運轉,他去世後,懂得其中機械原理的技師和匠人便沒有了。大水法的運轉沒有人管理,出了故障也沒有人修理,加之乾隆又不重視,認爲“機械這種雕蟲小技,不足以依靠”,於是,宮裏人便將蓄水樓的提水設備改裝成轆轤提水。再之後,主管的人員爲了節省銅管和僱工及騾馬的飼料錢,又改爲人力提水上樓。

原來安裝的機械系統最終成了一堆廢銅爛鐵,白花了不少的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