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是北京圆明园西洋楼门前的喷泉,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喷泉,构思奇特,颇具殊趣。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并建造。

说到传教士,就得从当时的欧洲来华的耶稣会说起。

大水法(郎世宁画)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东亚宗徒沙勿略去世的那年,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马切拉塔。三十年后,利玛窦来到广东,在中国南方辗转度过十八年后,终于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入北京,之后的十年,利玛窦一直待在中国,凭其渊博的数学、天文知识以及对中国古代经典的通晓,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形象。利玛窦这一沟通的模式也被其他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采用。

xieqiqu

崇祯十七年(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康熙皇帝继续重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相继出任钦天监正(官署名,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一边为朝廷工作,一边传教,全国信徒达27万。雍正二年(1724年),由于国内外原因,雍正皇帝开始在全国查禁了天主教,但在北京的宫廷里仍然留用了一批耶稣会士。这时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Bro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S.J.)和负责制作地图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神父(Fr. Michel Benoist S.J.)就是这时留在宫廷的。

到了乾隆初期,朝廷对耶稣会的禁令有所放松,但乾隆对传教士们的科学知识丝毫没有兴趣,倒更喜欢他们所能提供生活的享受性内容。英国人马戛尔尼访华时,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神父告诉他,那些来自欧洲精明的耶稣会士,从遥远的欧洲带来的一些新奇的东西,如一只豪华表、一只奇特的转动喷泉钟、一只能走路的机械狮子、一个人形自动木偶等早就把乾隆惯坏了。神父们就怕皇帝对他们说:“好,既然你们能制造一个会走路的人,那么现在你们让他说话吧。”

一天,乾隆对路易十四所赠送的《法国最漂亮的建筑景观》一书中凡尔赛宫喷水池的图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立即诏来意大利耶稣会宫廷画师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询问在京传教士中有没有人精于此道的人。于是,郎世宁向乾隆推荐了法国传教士蒋友仁(Benoist Michael)。

蒋友仁向乾隆呈上了“大水法”的模型,给皇帝讲解了水利学的原理,得到乾隆的充分肯定。这样,精通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的蒋友仁被乾隆皇帝委派参加修造圆明园之属园长春园的“西洋楼”建筑群,主要负责圆明园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及施工指导。当年,第一个大水法“谐奇趣”后,他又指导修建了蓄水楼、养雀笼、黄花阵、海晏堂、远瀛观等多处水法工程。

大水法遗址

事实上,蒋友仁对天文地理,抑或是当时的博物学确实很精通,他甚至还能够独立制造、维修精密的自鸣钟和机器玩具。但作为一个工程师,他还不能说是特别的优秀,因此大水法在完成建造成功使用后产生了很多问题。

蒋友仁在世的时候勉强还能维持大水法的正常运转,他去世后,懂得其中机械原理的技师和匠人便没有了。大水法的运转没有人管理,出了故障也没有人修理,加之乾隆又不重视,认为“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于是,宫里人便将蓄水楼的提水设备改装成辘轳提水。再之后,主管的人员为了节省铜管和雇工及骡马的饲料钱,又改为人力提水上楼。

原来安装的机械系统最终成了一堆废铜烂铁,白花了不少的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