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髮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爲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裏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中屬李自成最受百姓擁護,而李自成也不負衆望,給百姓提供最大的優待。但最後李自成反而起義失敗,這中間又有哪些不爲人知的祕密呢?

縱觀李自成起義的始末,可以發現李自成確實是一個人才。在政治上,加強大順政權的建設,其中主要措施有:任命官員,開科取士,選拔知識分子,政府官員一律受權將軍節制;嚴厲鎮壓作惡多端的明朝皇族和達官貴人。

在經濟上,農民戰爭期間,在義軍控制的地區裏,李自成採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措施。攻佔北京之後,在經濟上,李自成明確提出“貴賤均田”之制,鑄錢“永昌通寶”,平抑物價以利商品交易。

從而在政治、經濟上打擊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維護了農民階級的利益。

在文化上,制定“甲申歷”,廢除八股對偶的陳腐文體,改爲散文形式。

做了這麼多的努力,李自成起義還是以失敗告終。我們來看看原因在哪——

崇禎十七年四月的山海關之役,可以說是李自成建立的農民政權從勝利走向衰亡的轉折點,同時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決定性一戰。

山海關一戰雙方都投入了衆多兵力,據考證清軍共有13萬精銳對戰李自成軍20萬,最終結果是李自成農民軍慘敗,被迫撤離北京後輾轉山西、陝西等地,起義軍力量遭到削弱,其後李自成在撤離過程中,在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首先,李自成起義以來一直打着“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確實是受到了很多農民的擁護,但是在起義期間的征戰中,糧草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

李自成的糧草,都是依靠“打土豪”和“開倉”獲得的。當李自成打進北京以後,實際上他也沒有收稅,而是繼續堅持之前的政策,所以,他要拷掠百官富戶,想從明朝百官富戶那裏獲取糧食和錢財。而京城裏的百官富戶,也幾乎被他拷掠了一個遍。

李自成採用這個辦法,確實也獲得了不少糧食和銀兩,但是,這卻讓他在北京城大失民心。最終當他逃出北京城的時候,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持。

郭沫若曾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認爲山海關一戰李自成軍失敗的原因在於上層的腐敗墮落,他列舉了大量史料說明大順軍日夜搜刮金銀、沉迷於嬉戲淫樂中,因而對當時全國的局勢沒有充分的瞭解,也沒有預先制定措施預防清軍的入關,同時對十幾萬清軍兼程入關毫無防備,最終貽誤了戰機。可以說,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戰役中的慘敗是註定的而不可避免。

其次,山海關一戰,李自成軍敗,吳三桂最終倒向清軍固然是重要原因。本來吳三桂在與哪邊合作的問題上一直舉棋不定,李自成並沒有看到山海關一線防禦的重要性,在招降吳三桂不成後便與之交惡,殺害吳三桂一家老小,導致吳三桂轉而降清,反過來對付李自成軍。

加上李自成軍隊入城後貪於享樂,不僅軍心渙散,戰鬥力減弱,而且出現了畏戰的心理。不少明將紛紛投向清軍,爲清軍攻打京城作了充足的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