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人物誌0032:小才大用的悲劇猛將——顏良文丑

本文作者爲黃昏深處,主編爲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顏良文丑,是《三國演義》小說中兩個響噹噹的人物。他們同效力於北方最大的諸侯袁紹,勇冠三軍,戰功顯赫,名聲遠揚。早在虎牢關,18路諸侯爲華雄所阻的時候,作爲盟主的袁紹,就曾發出過感嘆:可惜他的兩員大將顏良文丑不在,若有一人在此,則何懼區區一個華雄。

然而,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原本聲名顯赫的顏良文丑二人,卻在關二爺的刀下,先後領了盒飯。白馬斬顏良,延津誅文丑,兩次手起刀落,不僅結果了這河北兩大猛將,更令關雲長威名傳遍天下。“斬顏良,誅文丑”的說法,也就此成爲了一個經典典故,逐漸傳開,成爲了關羽“武聖”稱號的重要墊腳石。

關於顏良文丑二人,後世讀者有過很多的討論,其中最津津樂道的,還是二人的真實武力高低:

顏良武功到底有多高?先後斬了宋憲魏續,並20合打敗徐晃的他,爲什麼在關羽面前卻毫無招架之力?難道就是因爲關羽胯下的赤兔馬快?如果不是關羽突然襲擊,要是兩人能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幹一架,關羽是否就能穩勝顏良?

文丑的武功又有多高?曾經十合大敗公孫瓚,和趙雲打成平手,射退張遼,並與徐晃大戰三十回合未分勝負的他,爲什麼會遇上關羽就先露怯?結果還想跑沒跑掉,被關公追上就是一刀,劈於馬下……如果他不逃,而是面對面和關羽單挑,是否關羽又能有絕對的勝算?

然而,很少有人去關心過,歷史上真實的顏良和文丑,究竟是什麼樣。

他們二人,是否真如同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勇猛無敵,勇冠三軍?或者,只是水平一般的無名下將?

看來,我們還是要根據《三國志》等史書等記載,去探尋一番。

《三國志》中沒有關於顏良文丑的獨立傳記,但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對他們二人還是頗有些提及。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孔融曾讚揚過他二人勇猛無敵(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而荀彧則對此二人不以爲然,認爲他倆不過是空有勇力,不難對付(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記載,顏良文丑確實是袁紹陣中的重要將領(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

……………………………………………………………………

綜合以上這些記載,不難看出,顏良文丑二人,確實無愧於“猛將”二字的稱號。在官渡之戰以前,他們兩人就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令人如雷貫耳。

然而在《三國志》上,卻並沒有他們兩人之前的任何戰績記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是由於《三國志》這部史書的寫作重心,是偏向於“魏蜀吳”三國,對於這“三大陣營”人物和事蹟,記載相對比較詳細。但是對於三大陣營之外的人物,除非是能力極爲突出,表現也非常搶眼者,不然都記載得比較粗略。

就拿袁紹陣營中的武將來說,在《三國志》裏唯一戰績記載較多的人是鞠義:擊敗南匈奴,界橋破白馬騎兵,大戰公孫瓚……至於其他的人,即便是後來成爲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效力於袁紹麾下時的戰績,也只是一筆而帶過(《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瓚破,郃功多,遷寧國中郎將)。

而顏良文丑二人,他們兩人的戰績,就連“一筆帶過”的資格都沒有,這又說明什麼呢?

恐怕,這隻能說明,他兩人從來沒有過獨當一面,指揮大軍進行作戰的經歷,更沒有作爲主將,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立下過很大的功勞。由此可以肯定,顏良文丑在袁紹軍中的地位,不但比不上鞠義,也比不過張郃(甚至可能連高覽都不如)。

然而,顏文二人又有着“勇猛”的名氣,這說明他們二人之前參加過的戰鬥,應該還是不少的。但是,他們都未曾擔任過主將,乾的應該都只是先鋒和偏將的角色,也就是在戰場上往衝敵陣,率領精銳騎步兵突襲的工作。

由此可以判定,顏良文丑二人,應該都是弓馬嫺熟,力氣大,武功高,也擅長指揮小規模精兵部隊作戰。先鋒偏將的工作,他們是極爲擅長的,之前在與公孫瓚,張燕等諸侯的戰鬥中,他們都在這方面應該都有過突出的表現。

不僅如此,這兩人在袁紹軍中也有着相當大威信,每當“顏”字旗和“文”字旗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都總能令己方士氣高漲,軍威大振,同時也能嚇得敵人士氣下降,兩腿發軟……

就這樣,關於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的威名,也逐漸傳遍了天下,可謂是袁紹軍中兩顆冉冉上升的將星。

然而,小部隊能指揮得再好,並不能證明就一定能指揮大部隊;能衝鋒陷陣,也並不代表就會用兵。事實上,顏良文丑兩人雖然勇猛能戰,之前也立功不少,卻從來都沒有擔當過主帥級別的大將,並獨當一面指揮過大兵團的戰鬥。這也爲他們二人後來的悲劇,而埋下了伏筆……

我們再來看看,顏良文丑二人陣亡的具體過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曹兩方各遣精銳,於官渡擺下戰場對峙。

袁紹意圖先發制人,派顏良領兵進攻白馬的曹軍守將劉延。而曹操採納荀攸的計策,引兵先撲向延津,並佯裝渡河,去襲擊袁紹後方。袁紹不知是計,趕緊分兵前往延津應戰,結果卻撲了個空。而曹軍則以輕裝部隊回襲白馬,猛攻顏良軍的側翼。

倉促應戰的顏良軍,被曹軍先鋒張遼和關羽衝得無法抵擋。正在岌岌可危之時,又被關羽望見了他的豪華座駕(軍中主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徑直率軍衝過來,將其刺於馬下。之後還拔出腰刀,砍下顏良的腦袋……突然間死了主帥的袁紹軍大亂,人數雖多,也擋不住越戰越勇的關羽,只能任其帶着顏良的首級殺出重圍……

就此,不單白馬之圍被解,前來進攻的袁紹軍,也死傷大半,餘者四散而逃。

………………………………………………………………………………………………

白馬之戰後不久,曹操認爲白馬這個地方的地形,並不適合防禦,於是主動撤退,沿河往西遷徙人口和轉移物資。文丑作爲主將,率領袁軍精銳騎兵,與劉備(副將)一起追擊曹軍。兩軍在延津相遇,這時候曹軍僅有數百人,袁紹軍則有好幾千人馬,實力相差懸殊。

這時候又是荀攸,展露出了他超人一等的戰場智慧,下令曹軍連人帶馬都隱藏起來,任袁紹軍追上從白馬而來的運輸車隊而不動聲色。而袁紹軍見敵人的物資車隊毫無守衛,於是紛紛上去劫掠,亂了自己的陣型。這時候,隱蔽在暗處的曹軍騎兵突然上馬,快速掩殺過來,殺向了袁軍。

儘管袁軍兵力佔優,但是一來先自己亂了陣型,二來又措手不及,一下子被衝得七零八落。作爲主將的文丑,非但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反而自己也死在亂軍之中(不是關羽殺的)。主將一死,袁軍更是無心抵抗,只顧四處逃散,兵敗如山倒……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白馬和延津這兩場戰鬥:

白馬之戰,顏良顧頭不顧尾,只管率軍一味圍困和進攻白馬,卻全然不保護自己的側翼,結果就是被側翼突襲而敗。

延津之戰,文丑軍紀渙散,看到有東西可以搶,就把打仗都忘了。結果自亂陣腳,又是被突襲沖垮,再敗一場……

這說明什麼? 只能說明顏良文丑二人,都不是當大將的料。儘管他倆之前在偏將先鋒的職位上乾得很出色,但是在主將的位置上,他們二人還是太菜!

要知道,古代要能當大將者,不僅要熟讀兵書,學習戰術,還要學會在軍中樹立威信,並約束軍紀。此外,戰場外要考慮行軍,宿營,後勤等問題,戰場內還要隨時觀察戰場態勢,將一切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都考慮到,並安排妥當,不能輕易給敵人留出破綻。

而顏良文丑在戰場上的表現,無疑都犯了作爲軍中主將的大忌。作爲他們的敵人,曹操,荀攸,張遼,關羽等,卻是牢牢抓住了他們所犯的這些錯誤,兩戰都是一錘定勝負,將他們一擊必殺。

就這樣,袁紹軍中的“雙子將星”,幾乎是一開始在隕落在戰場上。真的是甫一交戰,就先折大將,整個袁紹軍都爲此而蒙上了一層陰影。似乎也就此註定了之後火燒烏巢的突襲,和袁紹大軍的慘敗……

說到這裏,我們不免又會有一個疑問,既然顏良文丑二人,之前都從未擔任過領兵大將,那爲什麼袁紹又要一意孤行,讓他們倆去獨當一面呢?

就如同後來的馬謖一樣,之前毫無帶兵經驗,卻一下子要擔當主將,被派到最關鍵的街亭據點去鎮守……作爲任命他們的人,難道就沒有任何的責任嗎?

其實,早在白馬之戰前,軍師沮授就曾勸誡過袁紹,說顏良此人雖然勇猛,但性格急躁,頭腦一根筋,最好不要獨當大將,派個會用兵的人和他一起去更好。(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

然而,袁紹卻我行我素,剛愎自用,執意要讓顏良當大將,結果果然如沮授所料。

至於文丑,也是和顏良差不多的情況,雖然勇猛,但之前沒有獨自帶兵,指揮大軍的經驗,結果也是第一次當大將就慘敗而亡。

就此,我們就不得不對袁紹用人策略,而加以懷疑了。事實證明,顏良文丑是兩員不錯的偏將先鋒,但並沒有當大將的經驗。然而袁紹卻一意孤行,非得將顏良文丑,都推上領兵大將的位置。

是因爲袁紹不懂軍事?而且剛愎自用?

要真是這樣的話,那爲什麼之前的袁紹又如此英明神武,驅韓馥、平張燕、滅公孫、敗匈奴,佔據北方四州,成爲天下最強大的諸侯?

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袁紹自身心態的變化。在一統北方之後,作爲一方霸主的袁紹,內心也在悄然無聲地發生着各種改變……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如果細細解讀,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夕的各種表現,都不難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袁紹在逐漸疏遠他麾下,最有才幹的幾個人物(如沮授、田豐等),反而是在親近幾個“小人”(如郭圖,許攸等)。

而且,完全不同於以往做事果斷,雷厲風行的英明風格,袁紹在這個時候變得完全“娘”了起來,很多事情都處理地越來越“肉”。

尤其是在袁氏集團的高層會議上,袁紹變得越來越不愛發表意見,反而是凡事都任隨下面的人討論和辯論。他只是聽着,頂多就做些點點頭,擺擺手的動作,從來不急着拍板和決策……

可以說,袁紹在歷史上留下過的負面評價:優柔寡斷和剛愎自用等,主要都是源於他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

袁紹爲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前後差別巨大,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這究竟是爲什麼?

其實,這種改變並不奇怪,歷史上絕大多數的諸侯,在事業達到頂峯的時候,心態都會有這樣的變化:

心態一,驕傲:北方大勢已定,袁氏集團形勢大好,作爲主公的袁紹,也頗有些飄飄然。似乎下一步,就是揮師南下,一同全國,建立新朝,準備稱帝了。

心態二,立威:以往是創業階段,袁紹當然需要放下身段,和下屬們打成一片。而現在事業已經做了起來,袁紹也成爲了全國實力最強的霸主。當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禮賢下士,而是要學會擺譜,搞點“君王風度”出來纔行了。

心態三,猜忌:在袁紹的創業過程中,功勞最大的是沮授,田豐,鞠義,張郃這幾個人。現在,這些人(除了已經處死的鞠義)都在袁紹軍中權力挺大,威望也高。袁紹擔心他們會功高震主,於是要想辦法削奪這些人的權力,並提拔一批自己信得過的“新秀將領”,來制衡他們……

據史料記載,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夕,先是處置了直言不諱的田豐,並大大削奪了沮授的軍權,分監軍爲三都督,讓沮授與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

而顏良文丑,也是在這個時候,從“偏將”提升成爲了“主將”,並統率精銳部隊,作爲先鋒,去和敵人作戰。袁紹原本的希望,是他倆能不負衆望,率先出戰曹軍並打幾個勝仗,漲軍威立軍功,並證明自己的知人善任。

然而,無情的事實卻狠狠扇了袁紹兩記耳光……顏良文丑兩人,其實都不是當大將的料。第一次獨當大任,非但未能建功立業,反而是戰場犯錯,導致兵敗身亡。在打擊袁軍士氣的同時,更是證明了袁紹的看人走眼……

就此,我們可以爲顏良文丑二人,作出一個簡單的總結:

其一,他倆確實算是猛將,不僅勇冠三軍,而且名聲遠揚,頗有聲望。但在謀略方面,他倆都沒有什麼優勢,可以算得上是一夫之勇,而且有勇無謀。

其二,他們二人之前所擔任的,是先鋒偏將一類的職務,在這一點上他倆幹得挺不錯,而且也立過不少功勳。

其三,他們兩人都不具備擔任主將,並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卻在袁紹的荒唐用人策略驅動下,去承擔自己並不擅長的職務,最終將自己報銷在戰場上。

或許,“小才大用”四個字,纔是顏良文丑兩人悲劇的根源……

PS: “斬顏良誅文丑”的典故,由於《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再經過後世文藝作品等不斷髮酵,儼然已經成爲了關雲長英勇無敵的代表之作。

然而,在真實的史料記載上,文丑並不是關羽殺的,顏良雖是被關羽所斬,卻也是建立在曹軍正確的戰術和計謀的基礎之上。

事實上,不管是白馬之戰的聲東擊西,還是延津之戰的誘敵亂陣,都是曹操麾下謀士荀攸的計謀。

也就是說,真正幹掉顏良文丑這兩員猛將的人,其實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荀攸……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