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自后秦大译经师鸠摩罗什将此经翻译成汉文后,在汉地广为流传,成为诸多学佛者的必学经典。《金刚经》之所以如此深受广大学佛者的喜爱,除了此经文字翻译较为精美之外,其中的学佛内涵,也相当不错。特别是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从《金刚经》中开悟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人们深知,这部佛经真的是一部学佛宝典。

佛说学佛的人,就是要多诵读佛经,多念佛,多参悟佛句。佛教中甚至有这么一句话: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只要你不断地研习它,琢磨它,你的智慧只会越来越广大。

在历史上,由于不断地有人悟到《金刚经》的一些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因此特地将它单独奉持。此经中也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也就是说,只要受持此经中的一个佛句,他的功德,要比用满世界的七宝来供养佛陀的功德要多、要好。

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你若对此心生执著,就无法做到明心见性。相反地,你若真看透了这一切,你就能明心见性。这里的如来,很多人以为指的是佛,并非如此。真正指的,其实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如来智慧德相。

因为真正修行者,并不是要得到别人的什么,而是要失去自己的一切,从而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如来智慧德相。一个人之所以无法达到佛的地步,就是因为他无法看透世事真相,无法洞彻事物本源。当你真正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你也就明心见性了。

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最重要的,是要修心。因为一个人的心在何处,他的未来就在何处。你的心烦躁不安,你就会烦躁不安。当你的心清净下来,你的整个人就会得到真正地清净。

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他无法让自己达到真正地清净。因为他始终无法抛弃,心中对外物的追求。这种追求,其实是出自自己的欲望。《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一个人,只有逐渐放下自己的各种欲望,才不会被色声香味触法所纠缠,才能真正生出清净心来。

当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以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时,佛陀就又说了一个偈:

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句话,不同的人,对他的悟道也不同。不过怎么不同,其实都是对的。只要你能悟道,就很不错。

有的人说,这里的“我”指的是如来,也有的人说,这里的“我”指的是学佛者。为什么说这两种说法都对呢?因为佛说,众生本来是佛,并且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其中包括每个人。

一个人修行,其实就是要逐渐修去作为人的各种业障、苦难。而这些苦难,其实是由人以前所造下的因缘所幻化。如果能够破除这些幻化,就能达到明心见性。但是如果你还在用五蕴的方式,想在五蕴中找答案,你就永远也找不到。所以佛说:“非真思真实,真实见非真,邪思维境界,彼不达真实。”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个,也是《金刚经》中流传得最为广泛的一句话,无论出家者在家者,都对这句话极其熟悉。这句话,也是一个四句偈:

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于有为法与无为法,广为人们所争论:到底怎样才是有为,怎样才是无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呢?因为在汉地,深受中国传统道教思想的影响,对于《道德经》中“无为”的认识,非常的深刻。因为道家讲无为,不做任何有为的事情,甚至达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再加上历来修行者都要求出家,所以很多人就以为,真正的无为法,就是在寺院中修行。而在生活中,就是有为法。其实,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存在一个有为与无为的问题。

一个人放纵自己的心,他就是有为,一个人能约束自己的心,其实就是无为。所以,佛陀说过这么一句话:“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要让心,不随世事流转。也就是要视一切事物,为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心,真正达到无为的状态。

《金刚经》中的这些句子,其实都是佛句,如果你能其中悟透一句,也很不错。由于云来境界的缘故,只是粗浅地理解了一些,如有不对当,还请诸位指出,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