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書是人們如廁時候的"好夥伴"。

大部分現代人上廁所時有刷手機的習慣,其實這種打發無聊如廁時間的愛好並不是後來手機出現了才形成的,在以前沒有手機的日子裏,人們的選擇是看書。

書籍早在18世紀的廁所裏就有了一席之地,更加有趣的是當時的人們還把馬桶設計成書籍的樣子,如廁時坐在上面就好像在書海中徜徉,氣氛着實不錯。

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一座建築中的廁所完美的詮釋了在"圖書館"中如廁的感覺。這座建築18世紀的主人阿德里安範登博格特在建築師恩格爾伯特貝茨的幫助下設計了一間與衆不同的廁所。

這間廁所的牆壁用皮革和木材做成的書架裝飾,大量的書籍擺滿了書架,馬桶也被設計成了書的樣子,令人更加意外的是廁所的一側是非常大膽的大面積玻璃窗設計,估計是考慮到了在廁所中讀書的光線問題,如此這般在陽光下如廁讀書的多重意願就可以同時達到了。

此外,馬桶類似"書籍"的外形設計也非常有想象力,這樣的馬桶外形可以很自然的融入廁所的整體設計,看起來非常統一。

打開這個"書籍"形狀的馬桶蓋子就像翻書一樣,使用它就像坐在一箇中間有圓孔的摺疊椅上。在抽水馬桶還沒有流行之前,歐洲的馬桶的下面都會使用夜壺來收集排泄物,當然這個馬桶也不例外,在這個圓孔的正下方就擺放着夜壺。

這個廁所的設計確實讓主人很花心思,有些人覺得這種設計非常巧妙,不過也有人曾經說道,"坐在這個馬桶上如廁就像在往文學作品上排泄,這是對文學作品的褻瀆"。

暫且不管這種廁所的設計是否是對文學作品的大不敬,單單在那個年代這種創新的嘗試就足以令人側目。

如今的廁所不僅僅只是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的一般場所,它的多元化往大了說,它還豐富了一些人的精神世界,比如創作靈感來源的場所,冥想自省的場所,遊戲人生的場所,手機社交的場所等等。

其實,這也就是所謂的"廁所文化"。

當然,廁所畢竟空間狹小,不利空氣流通,久坐馬桶也確實不宜健康。

(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撰文不易,歡迎關注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