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清入关后,屁股坐稳了,就开始对曾经带他们入关的前明将领比如洪承畴等进行敲打,乾隆时期甚至搞了个《贰臣传》。《贰臣传》,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编纂的,竟然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

可以说是过河拆桥了,清朝为什么这样做?大概就是警惕别人也依葫芦画瓢推翻大清。像洪承畴和钱谦益等人,那肯定是上《贰臣传》的。还有康熙削藩时削除的尚可喜也在名单上,唯独没有吴三桂。我们都知道吴三桂的名声特别坏,为什么他没有上贰臣传的名单呢?据说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乾隆看了看国史馆拟定的名单,当看到吴三桂时,说贰臣传是为了鞭挞那些明朝降臣,但是这些贰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对清朝是立过大功的,投降清朝后能够从一而终。而这吴三桂,先是背叛了对他恩重如山的明朝,而后又叛清朝,这种人,如果与那些对清朝赤胆忠心的明朝降臣放在一起,未免不妥。乾隆觉得把他放在《贰臣传》里都便宜了他。

那历史上的吴三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难道他真的是为万人唾骂,千夫所指么?关于吴三桂的历史,肯定被清朝篡改过了,这是肯定的。在日本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因父子编写的《华夷变态》中,找到了吴三桂造反檄文的原版。

在古代造反时,都是要有檄文的,也就是把自己出兵的原因布告天下,以求师出有名。最著名的檄文就数武则天时,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了,那檄文是骆宾王写的,文采好的让武则天都怜惜骆宾王之才了。

我们还是看看吴三桂的檄文里写了什么吧:“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曷可言?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

通常的说法是,吴三桂在崇祯危险时,在山海关消极救援,在李自成攻入京城后,就投降了李自成。当吴三桂去京城觐见李自成时,到了半路得知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占领,就愤而返回山海关,并和一向跟自己是死敌的大清勾结起来,共同对付李自成。

上面的说法,可以说吴三桂的人品是坏透了,但是从吴三桂的檄文里看,他完全是另外一种原因,当然檄文是自己写的,不可能写自己的坏话。檄文中,吴三桂和清兵勾搭,是所谓请兵灭贼,以复君仇。并且完全跟历史上反过来了,“许虏藩封”,意思是自己成了大事,倒让满清当个藩王。

顾诚《南明史》里说,清廷对吴三桂进行招降是比较早的,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清军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致书吴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乐、祖大寿等投降清军后,享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同时,满清又命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劝降。但吴三桂都没有投降,可以看出吴三桂还是不齿跟满清合作的。

到1644年三月明亡之时,吴三桂等撤入关内的辽东官员却很快决定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所以吴三桂也投降了李自成,但是旋即又叛变。关于叛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一是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第三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为大顺军将领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真实情况已难考定。

在这里顾诚说,“真实情况已难考定”,其实因为满清对史书动的手脚,确实很难考证了。那么真实的历史也许是这样的:吴三桂没有投降清军,却诈降李自成,在二者之间游走而已,想自己当皇帝。但诈降李自成的计谋被识破,又不甘寂寞,只得跟清军苟合了,并许下自己当皇帝后让清军为藩王的愿,难怪满清大肆抹黑他。参考资料:《清史稿》《华夷变态》《南明史》

福建发现一本太监家谱,内容颠覆史书,清朝抹黑明朝后宫宫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