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632 年的晉楚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二個諸侯國爭霸中原的一次戰爭。在這場戰爭之初,楚國的實力強於晉國,而且楚國有許多盟國,聲勢浩大。城濮之戰以楚國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來晉求救爲引子展開。但宋國並不靠近晉國,遠道救宋,必須經過楚國的盟國曹、衛,形勢於晉不利。可是,晉軍制訂了正確的戰略戰術,運用謀略爭取了齊、秦二個大國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謀”方面的優勢,最終擊敗了楚軍,爭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戰中晉軍的勝利。

春秋時期,地處江漢之同的楚國日益強盛,它兼併了西南和東面的許多小國和部落。在楚文王時期,楚國開始北上向黃河流域發展,攻佔了申(今河南南陽北)、息(今河南息縣西南)、鄧(今河南漂河市東南)等地,並使蔡國屈服.楚成王時期,齊國崛起,齊恆公稱霸中原,楚國難以再向北擴張。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霸業衰落,這時楚國乘勢向黃河流域擴展,控制了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小國。公元前 638年,楚軍在泓水之戰中打敗了宋襄公,開始向中原發展,期望成就霸業。

正當楚國圖謀中原稱霸之時,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的晉國也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 636 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實施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動,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

早在晉文公即位的那年,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帶勾結狄人的攻擊,王位被奪,文公及時抓住了這個尊王的好機會,平定了周室的內亂,護送周襄王回到洛邑。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賜以陽樊、溫(今河南溫縣西)、原(今河南濟源西北)等地。由於晉文公抓住了“尊王”這塊招牌,在諸侯中的地位大爲提高。晉國勢力的迅速發展,引起了楚國的不安。楚國急於想阻止晉國的進一步向南發展,而晉國要想奪取中原霸權,就非同楚國較量不可。因此,晉、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公元前 634 年,魯國因和營、衛兩國結盟,幾次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宋國因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擊敗,襄公受傷而死,不甘心對楚國屈服,看到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實力日增,也就轉而投靠晉國。楚國爲了保持其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並藉以制止晉國的向南擴展。晉國也正好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爲名,出兵中原。這樣,晉楚兩國的軍事交鋒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等多國軍隊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國的司馬公孫固到晉國告急求援。於是文公和羣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軫力勸晉文公出兵救宋,他認爲,救宋既能夠“取威定霸”,又報答了以前晉文公流亡到宋國時,宋君贈送車馬的恩惠。但是宋國不靠近晉國,勞師遠征救宋,必須經過楚國的盟國曹、衛;而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也恐怕難以取勝。針對這一情況,晉國決定先攻曹、衛兩國,那時楚國必定移兵相救,那樣宋之圍便可解除。晉文公採納了這一建議。儘管如此,晉國感到真正的敵人是楚,要對付如此強大的敵人,必須進行較充分的準備。晉國按照大國的標準, . 擴充了軍隊,任命了一批比較優秀的貴族官吏出任軍隊的將領。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晉文公於公元前632年1月,將軍隊集中在晉國和衛國的邊境上,藉口當年曹共公侮辱過他,要求假道衛國進攻曹國,遭到衛國拒絕。晉文公迅速把軍隊調回,繞道出其不意地直搗衛境,先後攻佔了五鹿及衛都楚丘,佔領了整個衛地。晉軍接着又向曹國發起了攻擊,三月間,攻克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晉軍攻佔了曹、衛兩國,但楚軍卻依然用全力圍攻宋都商丘,宋國又向晉告急求救,晉文公開始感到左右爲難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國國力不支,一定會降楚絕晉;出兵吧,自己兵力單薄,沒有必勝的把握,何況直接與楚發生衝突,會背忘恩負義之名。(文公當初流亡路過楚國時,楚成王招待他非常周到,不僅留他住了幾個月,最後還派人護送他到秦國。)

這時,先珍分析了楚與秦、齊兩國的矛盾,建議讓宋國表面上同晉國疏遠,然後由宋國出面,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由他們去請求楚國撤兵,晉國則把曹共公扣押起來,把曹、衛的土地贈送給宋國一部分。楚國同曹、衛本是結盟的,看到曹、衛的土地爲宋所佔,必定會拒絕齊、秦的勸解。這樣楚國就將觸怒齊、秦,他們就會站在晉國一邊,出兵與楚作戰。晉文公對此計十分讚賞,且馬上施行。楚國果然上當中計,拒絕了秦、齊的調停。而齊、秦見楚國不聽勸解,大爲惱怒,便出兵助晉。齊、秦的加盟,使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楚成王看到齊、秦與晉聯合,形勢不利.就令楚軍從前線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軍出武關襲擊它的後方。同時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離齊國,命令尹子玉將楚軍主力撤出宋國。子玉對楚成王迴避晉軍很不滿意,他對成王說:“你過去對晉侯那麼好,他明明知道曹、衛是楚的盟國,與楚的關係密切,而故意去攻打它,這是看不起你。”楚成王說:“晉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很多困難,而最後終於能夠回國取得君位,他嚐盡艱難,充分了解民情,這是上天給他的機會,我們是打不贏他的。”但是子玉卻驕傲自負,聽不進楚成王的勸告,仍要求楚王允許他與晉軍決戰,並請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強同意了他的請求,但不肯給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

於是,子玉以元帥身份向陳、蔡、許、鄭四路諸侯發出命令,相約共同起兵。他的兒子也帶六百家兵相隨。子玉自率中軍,以陳、蔡二路兵將爲右軍,許、鄭二路兵將爲左軍,風馳雨聚,直向晉軍撲去。子玉逼近晉軍後,爲了尋求決戰的藉口,派使者故意向晉軍提出了一個“休戰”的條件:晉軍必須撤出曹、衛,讓曹、衛復國,楚軍則解除對宋都的圍困,從宋國撤軍。中軍元帥先軫提出一個將計就計的對策,以曹、衛與楚國絕交爲前提,私下答應讓曹、衛復國;同時,扣押楚國的使者,以激怒子玉來戰。晉文公採納了他的計策。

子玉得知曹、衛叛己,使者又被扣,便惱羞成怒,倚仗着楚國的優勢兵力,貿然帶兵撲向晉軍,尋求決戰。晉文公見楚軍來勢兇猛,就命令晉軍後撤,以避開它的鋒芒。有些將領不理解文公的意圖,問文公:“沒有交手,爲什麼就後退呢?”文公說:“我以前在楚的時候曾對楚王說過,如果晉楚萬一發生了戰爭,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諾言的。”實際上,晉軍的“避退三舍”,是晉文公圖謀戰勝楚軍的重要方略。晉軍“避退三舍”(九十里)後,退到了衛國的城浪,這裏距離晉國比較近,後勤補給、供應方便,又便於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在客觀上,“避退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軍、爭取輿論同情、誘敵深入、激發晉軍士氣等多重作用,將晉軍的不利因素變爲了有利因素,爲奪取決戰莫定了談基礎。

晉軍退到城濮停了下來。這時,齊、秦、宋各國的軍隊也陸續到達城濮和晉軍會師。晉文公檢閱了軍隊,認爲可以與楚軍決戰.這時,楚軍追了九十里選擇了有利的地形紮下營,隨後就派使者向晉文公挑戰.晉文公很有禮貌地派了晉使回覆子玉說:“晉侯只因不敢忘記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這裏。既然這樣仍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諒解,那也只好決戰一場了。”於是雙方約定了開戰的時間。

公元前635年4月4日,晉楚兩軍決戰開始。晉軍針對楚軍中軍強大,左右翼軍薄弱的部署特點,和楚軍統帥子玉驕傲輕敵、不諳虛實的弱點,發起了有針對性的攻擊。 晉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軍中戰鬥力最差的陳、蔡軍進攻,陳、蔡軍遭到這一突然而奇異的進攻,驚慌失措,棄陣逃跑,楚右翼就這樣迅速崩潰了。晉軍同時也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左軍。晉上軍主將在指揮車上故意豎起兩面鑲有綵帶的大旗,非常醒目,遠遠就可望見。而且和許、鄭聯軍一接觸,就故意敗下陣來。在逃跑時,在車的後面拖了很多樹枝,樹枝颳起的塵土,遮天蔽日,給在高處觀陣的子玉造成了錯覺,以爲晉軍潰不成軍了,於是急令左翼部隊奮勇追殺。晉中軍等見楚軍已被誘至,便橫擊楚軍,晉上軍回軍夾擊楚左軍。楚左軍退路被切斷,陷入重圍,基本就殲。子玉見左右兩翼軍都已失敗,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軍,退出戰場。城蹼之戰最終以晉勝楚敗而告終。

晉在城濮之戰的勝利,首先在於晉國君、臣能夠準確分析交戰之初的客觀形勢及利弊,制訂出了先勝弱敵、避免過早與楚正面交鋒、爭取齊、秦二國支持的謀略。隨後,在決戰之時,晉軍敢於先退一步,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軍事上的主動。此外,晉軍“知己知彼”,能根據敵人的作戰部署,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敵人的薄弱環節,各個擊破,因而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縱觀城濮之戰的整個過程,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克敵制勝的上策在於以謀略戰勝敵人,這也就是孫子兵法講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