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是一位傳奇的女英雄。

1、傳奇的婚姻

董竹君於1900年出生於上海灘,父親是黃包車伕,在她9歲時生病,從此不能拉車。以後,全家日子越過越窮。董竹君本來上了學,後來家中三頓飯都成問題,被迫輟學。1912年,她才12歲,被父母以300塊大洋的價格典給青樓賣唱(賣唱不賣身)。

董竹君長得漂亮,嗓子又好,很快成爲青樓的明星。點她唱歌的,有富家少爺、還有革命黨人,其中有一個叫做夏之時的人,對董竹君也是傾慕得不得了。

這個夏之時可不是一般的革命黨,雖然才27歲,但他早年留學過日本,後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時,他在四川成都龍泉驛帶兵,一晝夜衝到重慶,將鎮守使田徵葵活捉殺死。清朝推翻後,他被推舉爲四川省都督,他覺得自己太年輕,當了副都督。後來改任重慶鎮撫府總長,袁世凱上臺後,他辭職東下,想再去日本留學深造,出川后革命黨又準備起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受到袁世凱的通緝。夏之時要爲董竹君贖身,不料老鴇要3萬大洋。一天深夜,董竹君騙走看守,獨自跑到夏之時住處,跟隨他去了日本。

幾年後,他們一起回到了四川夏之時的老家,生兒育女。

但是,政界的失意,使得夏之時消極、沉淪。他對董竹君,也越來越粗暴,漠不關心。

1929年秋,在萬般無奈之下,董竹君與夏之時分居,商定5年後再定婚姻,然後帶着4個孩子離開四川,回了上海。1934年,夏之時來到上海,兩人正式離婚。

2、追尋真理走

1929年秋,董竹君帶着孩子回到上海後,便開始了自己的人生。這一段人生,用她自己的話說爲:“摒棄榮華,甘自奮鬥”。她一邊爲生活打拼,一邊開始對真理的追求。她通過女兒的音樂老師的介紹,認識了兩位共產黨人——四川人鄭德音和蒲振聲。通過鄭德音,她又認識鄭德音的弟弟——進步學生沙梅(鄭志)。在他們的影響下,董竹君閱讀不少進步書籍,接受了中共的主張,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1930年,她向黨組織提出要入黨。

董竹君爲什麼要跟共產黨走?

她後來是這麼解釋的:

“從我有記憶力的—天起,隨着自己生長過程和生活本身的體驗,我漸漸懂得什麼是飢餓、貧窮、侮辱、不公平!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我親身體會到什麼是壓迫、損害、墮落、侮辱,以至於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罪惡!——雖然那時候我還不明白它們內在的真正關聯和規律。因此,當時在我幼稚的思想中,認爲只要是對窮人有害的,對富人有利的,對中國人有害的,外國人有利的,就絕對不是正確的,不是好思想!”

這是最樸素的情感,也是董竹君的傑出之處。

但是,黨組織認爲,她撫養四個孩子,還要贍養父母,入黨後流動性很大,參加革命也要解決老小生活問題,因此她暫時不入黨爲好,先從經濟上找出路。董竹君說:

“我還是希望入黨,入黨後一樣可以經商。”

黨組織負責人叫她回去再考慮考慮,三天後來談。

可是,三天後,董竹君再去找他們,由於敵人破壞,他們已經走人。不久,鄭德音也犧牲了,蒲振聲入獄,董竹君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入黨之事就此泡湯了。

但是,在沙梅的影響下,董竹君繼續“追求真理”(董竹君之語),並且創造了羣益紗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她帶着女兒參加反日大遊行,並與中共黨員章泯等合資創辦《戲劇與音樂》雜誌。後來,在一二八抗戰中,紗廠被日軍飛機炸燬。1932年,因爲參加政治活動,董竹君被租界巡捕逮捕。4個月後,她靠着自己的關係,以2800元大洋賄賂租界相關人員,以“政治嫌疑犯”而被釋放出獄。

3、意外得鉅款創業

董竹君出獄後,生活十分艱難。因此,她的父母患病,無錢醫治,先後去世。

1934年冬,在她父親臨終前幾天,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四川人李嵩高。他見到董竹君後說:

“我曾留學法國,投筆從戎後在四川領導土隊伍(地方武裝之類)的,這次來上海去日本買槍支。你不認識我,對我會感覺奇怪。因爲你帶着孩子離開夏家後,四川社會輿論轟動一時,我爲這件事所吸引,欽佩你,特來拜訪。打聽幾天,問了好幾位朋友,才知道你們住在這麼偏僻的地方。”

他繼續說:“看你母女這樣的生活總不是長久之計,聽說你也會經商,我從買槍支的款內借給你兩千元,先做點生意,把生活問題先解決。生活問題不解決,什麼也說不上。你不必客氣,我是誠心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你是女中丈夫,走大路,不要走小路。”

經過和黨員同志、進步人士商量後,董竹君接受了李義士的饋贈。

這時,董竹君窮到無力安葬父母,她把靈柩寄放在上海蘇州會館,然後用這2000元大洋,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四川菜館——錦江川菜館。

錦江川菜館一開張,就滿堂紅,顧客多得水泄不通。開業後一直座無虛席,連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以及南京、上海軍政要員聞訊都趕過來。錦江每餐每座都是好幾批顧客,門前車水馬龍,汽車停滿對面空地,盛況轟動全上海。

董竹君後來回憶:

“錦江的盛況一直繼續着。致錦江對面空地房產主孫梅堂把空地新建了店鋪房產,華格臬路一帶地產漲價了,稅收增加了,人們就在對面房屋爭先恐後地開設餐館,如:成都川菜館、重慶樓川菜館、蜀渝川菜館、川味川菜館、長江川菜館……等共達11家之多。”

4、杜月笙發話了

錦江菜館一座難求,而董竹君資金短少,一時無力擴張。

“海上聞人”杜月笙每次到錦江來喫飯,也不得不在擁擠的隊伍中等上很久,才能就座。一次,他發火了,對招待員說:“生意這樣好,人這麼擁擠,怎麼不擴充?你去告訴董老闆,要房子,我去叫房東孫梅堂想辦法。”

董竹君不敢得罪杜月笙,接受了他的幫助。

杜月笙一發話,房主孫梅堂哪裏敢抗拒,忍痛辭掉左右幾幢房子的租客,再貼上—大筆搬遷費讓他們走人,騰出空屋,再租給了董竹君。

孫梅堂爲什麼這麼老實?

原來,他以爲董竹君是杜月笙黑幫的人!董竹君後來談起此事,笑着說:

“孰不知,我與杜月笙僅僅是顧客關係而已。”

5、她的心原來是“紅”的

董竹君的錦江菜館逐漸中外聞名。

後來,她又開了錦江茶室。

兩店每天平均顧客八九百人。凡國內社會賢達、名流,文藝、教育、工商、軍政等各界知名人士,無不聞訊來錦江喫飯喝茶,有的還是錦江長期的座上客,世界著名電影演員卓別林、美國大使館商務參贊等外國著名人物,來到上海,也跑到錦江品味菜飯。

國民黨大佬戴季陶是夏之時的老友,見董竹君發達了,常來見面。上海警備司令楊虎帶着時爲中統的小老婆田淑君也經常光顧飯店,還一起動員董竹君加入國民黨。

董竹君說:“我不懂政治。”

楊虎一怔,田淑君說:“她不是不懂政治,而是對政治不感興趣。”

其實,董竹君不是對政治不感興趣,而是對國民黨的政治不感興趣。她依靠自己的能力發財後,心仍然是“紅”的。她用賺來的錢資助黨組織,支援抗戰,幫助新四軍,支助貧窮青年。

1945年抗戰勝利後,董竹君與中共走得更近了。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掩護和營救了不少的黨內同志。白崇禧的私人醫生叫林有泉。解放軍渡江後,在董竹君的授意下,林有泉多次勸說白崇禧投靠中共,說得白崇禧點頭,有些動心。後來,因戰爭勝利太快,白崇禧倉皇逃跑,投誠未成事實。董竹君後來回憶:

“在當時只要是革命工作,不管是誰的指示,我總是盡力辦成。”

6、畢生的欣慰

新中國成立後,董竹君把錦江所有的事業全部獻給國家,組建錦江大飯店。她後來說: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想解放了,我一生參與和支持的革命,就是爲了這個大的目標。我從來沒有把這個東西當成自己的財產,沒有這個觀念。我把錦江交出來的時候,很多朋友都不贊成。我告訴他們解放了有很多事情好做,不怕你不做,就怕你做不來。”

以後,她當選爲上海婦聯執委。從1957年起,到1991年,她連續34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1997年,董竹君97歲,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在回憶錄末尾,她深情地說:

“筆行至此,想到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近一個世紀的風雨血淚,我所走過的道路,就是一個鐵證。回憶我與子女們相依爲命、共同走過數十寒暑,種種切切的苦難現已成爲歷史的陳跡。我現年97歲,能看到國家如此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它的前途光芒萬丈,真是畢生無比的欣慰!”

這就是一位追隨中共60多年的女強人的心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