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恶,无论为善还是为恶,都需要谨慎。

在伊甸园中,上帝耶和华创造出来的最初的人,亚当和夏娃是不知道什么是善恶的。

正如初生的婴孩,也是善恶不分的。

正是人们生存在有善恶的环境,才需要善恶之心。

如果生活在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们是不需要善意的分辨的。

理想的世界状态,人们也是不需要分辨善恶的,至于善恶的论断,交由专职的人去判定,也可以称之为法官。

很多佛教场所都会出现这样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语出元代佚名诗人《来生债》,很显然是和佛教的转世观联系在一起的。

对大多数人的生命观来说,生命仅仅是今世观,今生对今生负责,今生的善恶而已。

因为触及到转世的观念,牵扯到整个世界观的结构都得调整。

自从善恶,报应,因果的观点广泛的引用在佛教中的时候,世俗的学者有意无意的排斥善恶,报应,因果论。

很多人会觉得这些就是宗教的概念,这些都是迷信词汇。

如果剔除了这些宗教色彩的观点,我们把这些观念当中一种逻辑,如何?

善恶本质上是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机制,一种外在的影响了人们的认知。

可以说善恶观是外在的,外来的影响力,并不是生命本身自有的。

善恶是一种机制,所以在《圣经》中,用一种树结出的果子来表示分辨善恶的能力,而这树就是一种机制。

善恶的概念是相对的,有如阴阳两面,并没有好坏之分。

对一些人的善,也许就是对另外一些人的恶;

昨日之善,也许就成为了今日之恶。

《道德经》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善承托了恶,恶也一样衬托了善。

无论为善还是为恶,都需要谨慎,老好人并不好做,明明可知的作恶是有很大的危险性的。

在为善为恶之前,还存在一个大大的前提,那就是对善恶的认知问题。

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

又有什么样的资格去论断别人呢?

更不要谈,高举道德大旗去做善事;也要告诫自己不要轻举妄动的去做恶事。

至于报应,就是对人们妄作为的一种应激机制,做坏事肯定会有相应的报应,做好事也会有报应。

这就涉及到善恶之因果,不仅仅善恶有因果,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因果。

这是由时间的特性决定的,只要时间场存在,就存在因果的机制。

心辨善恶,常有善心善念善行,绝恶念恶行,关注隐士申子源更多文章。

名家论善恶:

小圣恰才见此人积功累行,施仁布德,俺神灵如何无一个报应。便好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元曲《来生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代王阳明

善有善报。莲女即是无眼婆婆后身:子母一门俱得成其正果。----《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金瓶梅词话》

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使众人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作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涅盘经》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最早出自1971年的《落鹰峡》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盼来早与来迟。---《增广贤文》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郭德纲

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人之初,性本恶。---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道德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