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隸屬山東臨沂,地處山東省中南部,面積1660.11平方公里、人口85萬, 是臨沂的衛星城、後花園、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還是臨沂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

費縣歷史悠久,上古爲東夷之地,春秋稱費邑,戰國改費國,西漢始爲費縣,是唐代傑出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素稱“聖人化行之邦、賢人鍾毓之地”;近代爲沂蒙革命老區,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即誕生於此。

對於老一輩的費縣人來說,農具和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依靠它們而勞作,收穫莊稼,收穫幸福生活。因此,對於鄉野農村,當代的費縣人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情感,大概是因爲許多人童年的歡聲笑語都灑在了這片黃土地和沂蒙青山之間。

以前農村人離不開的農具儘管很多已經用了上百年,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被逐漸淘汰了,現在想在農村找到一些具有年代感的工具已不容易。

而現如今,有關老費縣的農村記憶你還有多少呢?

今天小編就帶你們穿梭費縣老農村,回憶一下費縣這座城市曾經的農耕歲月吧。

手推車

木推車,是我們老一輩特別重要的載貨、維生工具,當時很多人都是推着他從事農業生產,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長輩說過。它還有兩個藤條編的框子(老家這邊叫簍),小時候收玉米、地瓜、花生等農作物都要靠他。男勞力一般推着,婦女或者孩子就在前面拉,有的家長也會把還在放到一般的簍裏

石碾

過去,石碾是農家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村頭巷尾最常見的一種工具。記憶中的那盤石磨,是由石匠師傅用硬度適中的優質花崗岩精雕細鑿而成。在沂蒙山區,父老鄉親們通常都會用石碾去壓各種糧食。

犁是主要翻土工具。以前的舊式犁爲木製,裝有生鐵鑄造的犁鏵,用牲畜牽引。而現在的新式犁主要用鐵製成,用拖拉機牽引。

耙,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框有木製和鐵製,裝有鐵齒或木齒,木框的多用牲畜牽引。鐵框的拖在拖拉機的後面使用。用來碎土平整土地。

鐵鈀

鐵鈀,是由木把、鈀頭組成,鈀頭裝有鐵齒,農村鐵、木匠能制,多用於平地碎土、平整菜園等。是沂蒙山區家庭必備的農具之一。

俗稱耩子:是條播小麥、穀子、大豆、高粱等作物的必備農具。沂蒙山區使用的耩子有雙腿、三腿之分,構造前有轅杆,駕以畜力,或用人力拉。後有耩把,中間爲種箱,箱後有下種孔,孔中繫有擺錘,種箱下接耩腿,腿下安有鐵腳,播種時畜力或人力前邊拉引,後一人掌握並搖動耩把帶動擺錘,種子從箱後下種孔流出,沿空心耩腿落入鐵腳所開溝中,完成整個播種過程。

壓水井

壓水井是一種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工具。如果想要把水從地下引上來,主要靠的是井中心的引水皮。正是因爲這塊引水皮和井心的相互作用力,才使得井水從井口流出來。

小時候,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壓水了,搖水之前需要舀一瓢水倒回井裏,這樣向上向下提撬架,如此呼呼幾下,這瓢水就引着躲起來的水嘩嘩流回來了。

風箱(風扇)

以前在農村,廚房的配置一般是這樣的,一盤連炕的鍋臺,一口鑄鐵鍋,一臺風箱,幾摞粗瓷碗碟,還有竈臺上方的一張竈王爺年畫。

風箱,喜歡汽車的朋友對這個一定不陌生,它相當於汽車中的渦輪增壓器,增加進氣提升動力。咱們的老祖宗早就把它應用到了生活中,使用它可以加大火力,炒菜做飯更快。

黑白電視機

上世紀90年代,黑白電視機慢慢的普及,當時誰家如果有一臺,周圍的小孩子就會聚在一塊,看各類喜歡的電視劇,那時候電視劇很少,很多孩子都是從黑白電視機開始追的,比如《西遊記》。

馬燈

馬燈,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因此而得名。它以煤油作燈油,再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風將燈吹滅。雖然當時很多人家都有,但是煤油比較貴,一般停電的時候都是點蠟燭或者找個碗碟燒花生油燈。

下面直接放圖,就不一一介紹了。

大梁自行車

手電筒

這個肯定是很多孩子當時美好的回憶

老算盤

排車

鍘刀

暖(nan)壺

簸箕

鞋樣子

水瓢

收音機

蒲扇

最後一張老屋鎮樓

你還知道哪些老物件,歡迎補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