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0多人涉冒名入學,追責不宜止於註銷學歷

■ 社論

對每個冒名頂替入學個案背後的違規鏈條深挖到底,用對冒名頂替行爲的“零容忍”彰顯法治立場與公平態度。

連日來,冒名頂替入學話題熱度不減。據媒體日前檢索發現,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公示期後學歷作註銷處理。多所高校透露,清查結果已通知涉事學生,未收到異議反饋;學校不掌握被頂替者的聯繫方式,沒有與其取得聯繫。

對此,6月19日下午,山東省教育廳回應稱,已第一時間進行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調查,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頂風違紀,都將以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並及時公佈相關調查結果。

這些年,冒名頂替上學事件時有曝光:從羅彩霞到王娜娜,從荊高峯到陳秋媛,事發地不同、劇情總相似。但此次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再次以事實告訴我們,這些並非孤例,只是典型案例。

需明確的是,山東此次清查出來的問題,只是高校倒查之下翻出的“舊賬”,不少亂象都是前些年附着在學籍管理與錄取通知機制紕漏上的遺留問題——前些年,學籍電子註冊不像現在這麼完善,高校錄取通知書發送也主要靠郵遞與學校傳達,這就給內外勾連下的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間。

2009年羅彩霞事件發生後,教育部就曾着手在全國範圍內清查冒名頂替上大學問題。媒體報道,僅在河南某二本高校,被清退的“假學生”就多達300多人,背後的利益鏈條也被扒出。而山東這次清查工作,也表明“溯及過往”式倒查的必要性。

從查錯糾錯維度看,地方的清查工作,無疑對接了公衆期許,也有益於繼續查漏補缺。而註銷頂替者學歷,公示清查結果,也展現了涉事高校“既往亦咎”的態度。但這類處理,跟冒名頂替行爲的惡劣性質並不匹配,就算取消學歷,頂替者也享受到了“偷別人人生”的孳息,而爲之付出的代價仍太輕。

一些高校低調註銷頂替者學歷後,沒有與被頂替者聯繫,也難言妥當。對學校而言,這是對本該屬於本校的學生的輕忽;對那些被頂替者來說,這可能會讓本該儘早知情維權的他們仍矇在鼓裏,錯失跟命運對抗的很多機會窗口。因此,校方當及時將線索轉交有關部門,實現追責上的法律與校紀銜接,該嚴懲的絕不輕縱。

更何況,冒名頂替背後的違規鏈條,涉及戶籍、學籍、身份證等信息系統和教育、公安等部門,對應的是多重關口的失守,順“藤”能摸出哪些“瓜”,自然也該配合有關部門一查到底。

高校理應意識到,冒名頂替對被頂替者的不幸,是清晰絕對的:原本屬於自己的上大學機會被他人偷走,不只是簡單的權利遭侵害,更可能是被毀了一生——從以往案例看,頂替者跟受害者會因此命運翻轉,頂替者由此獲得向上的敲門磚,受害者卻被推入人生下行線。陳秋媛就是例子:她被頂替後,只能踏上打工之路,如今即便真相浮出,命運已難更改。

爲此,協助有關部門查清違規鏈條,幫助被頂替者依法維權,也是給受害者以交代,是讓教育公平儘早歸位。

對地方教育部門來說,則應將清查出的情況彙總和及時披露,就像山東省教育廳此次表態的那樣,以實事求是、認真負責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一查到底、嚴懲不貸,也接受公衆監督。

無論如何,查出200多人涉冒名頂替,不能止於低調處理、淺“究”輒止,而理應是“應查盡查”,對每個個案背後的違規鏈條都深挖到底,用對冒名頂替行爲的“零容忍”給受害者以交代,用“不姑息不縱容”彰顯法治立場與公平態度,同時完善高考招錄的全鏈條管理責任體系,杜絕此類現象再次發生,切實維護教育公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