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楼,是江南十大名楼之一。它虽然没有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也没有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豁达,但千百年来,人们却依然对浔阳楼包含的文化内涵津津乐道。

提到浔阳楼,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苏东坡题字、白居易送客、宋公明题诗。然而,在小编看来,这些只不过是人们对浔阳楼的三个误会罢了。但是正因为这三个美丽的误会,才成全了浔阳楼的千古美名。

然而,这座坐落于长江之畔的千古名楼,不管你来或者不来,它都静静地矗立着,眺望大江东去,任凭世人评说。

误会一:苏东坡“题字”

关于“浔阳楼”的得名,历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此楼原本只是一座默默无闻的江边酒楼,北宋元丰年间,大文豪苏轼曾在浔阳酒楼喝酒、观景,酒家便请苏轼题字。苏轼欣然应允,当下就在酒桌上挥毫泼墨,写下“浔阳酒楼”四字。不料店小二不小心打翻了一个酒杯,将酒泼洒在了“酒”字上。酒家无奈之下,只好将剩下的“浔阳楼”三个字拿去刻匾。于是,浔阳酒楼就成了浔阳楼。

这个传说至今仍在九江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进入了当地的县志,就连古典名著《水浒传》也予以采用。爱水浒原著第39回中,宋江独自一人在浔阳江边漫步,无意间来到一座酒楼前,“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

那么,浔阳楼上苏东坡“题字”的传说,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

根据孔凡礼先生编纂、业界权威《苏轼年谱》记载,在北宋元丰七年的四月间,苏轼确实来到江州、登上庐山,并应邀题字。但是苏轼题字的地方,是瑞昌县的亭子山和庐山的圆通寺,并没有关于浔阳楼题字的任何记载。

这就是说,苏轼题写“浔阳楼”的匾额,只是人们一个美丽的误会。

实际上,浔阳楼最早并不是一座酒楼,而是江州的城楼。它最早出现于文献,是在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中。

唐德宗贞元元年,韦应物从永阳(今滁州)刺史调任江州刺史,写下了《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一诗,诗中就有“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的句子。可见,浔阳楼的得名,不是因为苏的题字,而是因韦应物的这首诗。

误会二:白居易“送客”

真正让浔阳楼声名大噪的,是江州司马、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韦应物赋诗三十年后,白居易从长安被贬至江州,他也登上了浔阳楼,并作诗《题浔阳楼》。因为白居易无人不知的诗名,浔阳楼这才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实际上,白居易被贬江州,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被贬江州,原因有二,即“越职言事”和“甚伤名教”。

元和十年,藩镇割据,使人刺杀宰相武元衡,朝野震惊。白居易时“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东宫之官,他首先上疏为武元衡鸣不平,要求迅速抓捕刺客予以严惩,以雪国耻。但此举却引起了时任宰相韦贯之的反感,认为“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意思说白居易不应在言官之前发声,犯了程序上的错误。

随后,那些对白居易心怀不满的反对派,纷纷跳出来造谣中伤,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行为有悖于礼教。于是,“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但还有人认为白居易不适合去当市长,当朝者又将任命诏书追回,改授“江州司马”(一个无任何实权的地方官职)。

仗义直言却含冤被贬,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委屈和煎熬。一方面,他哀叹各人命运的多舛,另一方面,他又担忧整个帝国的未来。

然而正是因为上级误解、小人诬陷等一系列的误会,白居易才会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结识琵琶女,才会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年一叹。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点,并非人们潜意识里的江州北门浔阳楼,而是江州西门湓浦口,这在《琵琶行·序》中已有交代。而正是由于后人的误会,才会将这两个地点混为一谈。

误会三:宋公明“题诗”

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是《水浒传》中的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浔阳楼。浔阳楼之所以名扬四海,宋江功不可没。

小说中,宋江登楼感怀,触景伤情,以致潸然泪下,酒后题诗。因为这两首诗,宋江的人生命运就此发生改变。那么,宋江题写在浔阳楼上的诗,到底是不是反诗?这中间又有怎样的误会呢?

江州通判黄文炳,认为宋江题的是反诗,不过是因为诗中有“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黄文炳要趁机借题发挥,想踩着宋江的阶梯往上爬。但小编认为,宋江题的不是什么反诗,只是他的酒后牢骚。整部水浒中,宋江从头至尾都没有反心,很多读者都误会了宋江。

为何这么说,我们来看宋江到江州之前说的一番话。

在水浒原著第36回中,宋江刺配江州,路过梁山,晁盖等人苦留宋江,宋江说道:“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说完之后,宋江还“泪如雨下”。宋江这番发自肺腑的言语,早已表明了其不想落草的真实想法。如果想反,早在这时就已反了,何苦还要多此一举,远赴江州,写下“反诗”,留下证据呢?

古人的普遍文化认知是,对朝廷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尽义。反映到宋江身上,就是众所周知的“不反朝廷,只反对贪官”。晁盖死后,宋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说明宋江将晁盖“义字当先”的路线修整为“忠字当头”,这本身就可以看出在宋江心目中,对朝廷尽忠高于对兄弟尽义。所以说,宋江压根就不想反也不会反,“反诗”是黄文炳、甚至是读者对宋江的一大误会。

时光荏苒。如今,古老的浔阳楼,依然矗立于九江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之中。历史的烟云已经消散,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误会也好,笑谈也罢,浔阳楼都在那里,静望大江东去,任凭后人评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