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疫情撲滅,多地出臺了面向一線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子女的中高考加分政策。在一期節目中,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直言不諱地對此表示了反對意見。作爲第一個對此發聲的公衆人物,其觀點迅速獲得了不少人的點贊支持。當然,公衆意見自古就是工碩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人支持,自然也有人反對。首先要擺個態度,這次我要站李國慶。

中高考加分政策,在我們國家已經實行了很久了,大家對此事也多有看法。對於中高考加分政策的爭論,說到底是在爭其背後的教育公平。在教育這件事上,像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想做到一碗水端平,真的是實在太難了。中高考加分政策,更像是在在教育公平這件事上打補丁,修補漏洞,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原本爲了促進公平的內容,反而成了拖累公平前進一步的絆腳石。

中高考加分的理由,一開始就能想到的,肯定是一些大政方針,最爲典型的就是獨生子女加分,這是我在學生時代知道的第一個加分項目,在小學時候。像我參加高考的那年,高中的理科高考狀元就並非裸分最高分,當然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並不少見。對於更多的加分事項,是到了我上高中的時候,才漸漸瞭解到的,比如民族加分,比如特長加分。

說到民族加分就可以有很多話來講了,因爲在新疆上的大學,遇上再多的民族都不稀奇。有一次,我帶了三個學生,來自三個民族,當然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加分也是有區別的,有的可以加到五十分,當然能加到這麼多,也確實是有充分理由的,我遇上過一個來自南疆的少數民族同學,普通話相當蹩腳,甚至有表達不出來的時候,是需要手舞足蹈的去 比劃,漢字的書寫形式可以很容易看出他是出自阿拉伯字母書寫系統的族羣,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高考加分,他怎麼去和這羣漢語母語的人羣拼高考。

當然,前幾天看到某個東北少數民族的介紹的時候,裏面有一條是說該族羣重視教育,證據就是本科錄取率是全國的兩倍。這件個例子,很容易讓人想很多,首先東北就是中國高考最容易的地區,對於把漢語作爲母語的東北的少數民族來說,如果再加上高考加分的加持,這就是屬於錦上添花,本科錄取率超過全國兩倍,貌似也不像是一件太難的事。

除去高考加分,還經常與教育公平放在一起拿來說事兒的,就是教育的地域性差異。關於到底哪個省是中國高考最難的省份這個話題,很容易引起山東、江蘇還有我們河北人的共鳴。作爲一個河北人,我還是覺得河北省最難,畢竟河北省是全國唯一境內沒有屬於自己211高校的省份,幾十萬學子,每年的高考目標就是考出省。當然同樣是華北大平原上,京津兩家的考生則是過着全國同齡人都豔羨的生活。有次從天津搭火車到北京,路上的老太太數着自家的南開、天大畢業生,聽得我很尷尬,好奇下問了對方家人的高考分數,就變成了雙方都尷尬,趕緊轉移了話題。

當然河北省內,教育的區域性差異表現的也是淋漓盡致,高等教育我們搞不好,我們可以搞中學教育。於是河北大地上一座超級中學就崛起了,每年考入清北的學生,就能佔據全省的半壁江山。在高中的時候,看到該高中的“輝煌”,還有些在現在看來顯得特別中二的自豪感——在中國的中學教育的版圖上,終於有了河北人的一席之地。

後來知道的多了一點,才知道,這所超級中學清北的入學名額,全是搶了省內原本屬於其他地市的名額。當然更爲深遠的影響,則是體現在高考分數線上,作爲用同一套教材同一套高考試卷的省,河南和河北的中學教育對比更加容易進行,河南的本科錄取率是比河北低的,而河北的一本高考分數線反而超過河南十幾分。這說明了啥,雖然門檻提高了,但是考高分的學生卻更多了,這就是河北高考。

知道自己省內的情況,對於其他省份的高考難度自然也就有的理解。教育公平作爲牽涉所有家庭利益的民生內容,理應需要更多的呵護,而且在有一百個理由相信,現行的加分政策已經足夠多的前提下,各地的教育部門以高考加分犒勞英雄,多少顯得慷他人之慨,實在畫蛇添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