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本文由三更鑑史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落後腐朽的清王朝也曾經做過一件破天荒的大事,派遣中國幼童前往美國學習,這在當時是件前所未有之事,而這些個留美幼童學成歸來後在不同的領域都爲中國現代化作出了貢獻,隨便挑一個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這件事情還有歸功於一個人,容閎,作爲中國第一個畢業於耶魯的留美學生,他的身上會有怎麼樣的傳奇故事。

容閎的求學經歷

清道光八年,容閎出生於廣東省一個叫南屏的小鎮,它距離澳門只有4英里。17世紀開始,經商傳教的洋人出現在澳門,爲這裏的人們開啓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子。七歲那年,容閎隨父親遷到澳門入英國傳教士郭士立夫人辦的教會小學讀書。那時的容閎也不明白爲什麼父母會將自己送到一所洋人辦的學校讀書,而不是選擇一所傳統的儒家學堂讀書。在這所學校,容閎開始學習英文,算術,圖畫,聖經。1839年的夏天註定是個炎熱的季節,林則徐奉命前來查禁鴉片,不久之後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一個封閉的古老帝國在鴉片煙霧的繚繞中被人用炮艦打醒了。

而容閎就讀的學校因於經費困難也停辦了,容閎便回到了家鄉,幫助父母幹農活,一切似乎回到了原點。命運的折轉出現在1846年,一位名爲布朗牧師前來找他,原來郭士立夫人回國的時候曾經囑咐布朗牧師,當你復課的時候一定要找這幾個小孩回來讀書,而容閎就是其中一個。1842年,牧師帶着容閎來到香港,入讀馬禮遜學校。該校是在澳門教會小學基礎上開辦的,校長是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的美國傳教士布朗。

在這裏,容閎既學習傳統的四書五經也學習西方的英文,地理,聲樂,幾何,歷史等課程。四年之後,布朗牧師因健康原因準備回美國,他在班上表示願意從班上帶走幾名學生一起返回美國並在美國完成學業,願意去的就站起來。就這樣,1847年1月,十八歲的容閎和他的兩位同學黃勝、黃寬跟着布朗牧師前往美國。以兩年爲學習期限,這時的容閎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步入大學。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來美一年後,黃勝因爲身體原因提前回國,黃寬去了英國。而容閎執意要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可惜卻遇到了經濟上的難堪,他拒絕了英國的橄欖枝也不願意以傳道士的目的繼續學業,在容閎的心裏還是保留着對祖國的愛,他說無論自己選擇什麼專業,唯一希望的就是對我的國家最有益。後來在布朗牧師爲容閎爭取到一個婦女協會的經濟資助,容閎如願進入耶魯大學。容閎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甚至兩次在英語學業上獲獎。

然而越是這樣,他越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他想到遠在千里外的故鄉,他的同胞們正在經歷水深火熱,他想着是如何讓自己的同胞早一點擺脫這種處境。他迫切的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孩子能夠出國留學,他在自傳裏寫道,“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他一生的寫照。

畢業之後,容閎帶着理想回到祖國,而此時的中國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各地戰雲密佈。血流成河。容閎前去拜訪洪秀全,提出了設立軍事制度,聘用人才等建議。卻只是得到太平天國領導人授予的四等爵位,容閎意識到太平天國充滿矇昧和自己的理想相去甚遠,於是失望而歸。三年之後,受曾國藩的邀請來到安慶,容閎以退爲進,先向其提議要先建立能夠生產製造器之器的母廠。這就是後來的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

然後在同治七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爲重點的四項條陳,未果。同治九年,在容閎的反覆勸說下,曾國藩終於表示願意向朝廷奏請派留學生。獲得朝廷的批准,同治十年終於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由陳蘭彬任出洋局委員、容閎爲副委員。陳蘭彬負責留學學生在美期間的中文學習,容閎則負責孩子們在美國的教育,爲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容閎花了整整18年的時間,之後在容閎的影響下,留美幼童有20多人進入耶魯學習。容閎終究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對於留美幼童在美國的求學的具體情況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以及容閎回顧自己一生的所思所想都在這本《西學東漸記》裏面。央視出品的紀錄片《幼童》配合食用效果更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