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誰的能力最弱?

毫無疑問是沙僧,與他對標的是企業中層管理者,負責執行上級的命令,卻沒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沙僧最常說的一句話:“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將問題傳遞給同伴之後,如何處理便是同伴的事情,自己要做到的便是死守行李不動窩。

豬八戒其實是高管出身,論背景原是赫赫有名的天蓬元帥,論本領也不比孫悟空差多少。或許在辨別妖怪、變化分身方面,他不及孫悟空,但要是真發起狠、打起架來,輸贏勝負尚無定論。在豬八戒的身上,體現的是創業者的能力。

孫悟空的能力也很強,一根鐵棒戰天下,身負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斗可翻十萬八千里,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雙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在他面前,誰是妖怪、誰是神仙,一看便知。如果放到創業層面,孫悟空代表的便是創業者的認知力,何處有機會何處有風險,都能一一看穿。

唐僧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除了唸經,他手無縛雞之力,經常忠奸不分,錯怪好人。換句話說,他既不具備出衆的管理能力,也沒有強大的認知力。這樣的一個人,爲何成爲取經團隊的領導人物?原因在於,他此心堅定,不至西天絕不回頭,具備極其強大的意志和信念。也正是因爲有了他,取經團隊才能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苦痛和折磨,最終取得真經、修成正果,體現的正是心力對於創業的重要作用。

在取經團隊中,唐僧是師父,處於團隊的核心位置,代表認知力的孫悟空是大師兄,居於第二位,能力強的豬八戒再次之,最下方的是代表中層管理者的沙僧。心力、認知力、能力這三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能力之上是認知力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很多傑出人物往往並不是能力特別出衆的人。有人認爲,這是因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種情況或許會有,但如果仔細研究歷史,你會發現,更多的時候,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恰恰就是因爲他們做的都是能力之上的事情。

迴歸到創業活動中,會英語、懂財務、寫代碼、講故事、做運營等,諸如此類都屬於能力的範疇。對創業者來說,掌握這些能力當然十分重要,但是有些能力和認知力之間的邊界並不清晰。比如,對趨勢性機會的判斷能力、搭便車的能力、把握價值窪地的能力、創造機會的能力、戰略框架的搭建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等。但這些能力都僅僅停留在戰術層面,擁有它們,確實能讓創業者打贏幾場小規模的戰役,卻無法讓創業者贏得最後的勝利。

比如楚漢之爭。劉邦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但他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反觀項羽,武勇過人也不乏謀略,作戰能力極強,背水一戰令世人刮目相看,是公認的“西楚霸王”。然而,識人不明、錯判大勢體現了他的認知力匱乏,最終垓下一戰敗北後只能自刎於烏江邊上。

創業好比“打仗”,優秀的創業者在“開戰”之前,便會有七分勝算。這七分勝算來自他的認知力,打的就是認知力之仗。特別是在面對競爭對手時,看上去是千軍萬馬彼此“搏殺”,但真正的核心戰場在於兩軍將領的認知思維繫統。

無論是對一個人還是一家企業來說,認知力就像一個槓桿,你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決定,無論好的、壞的,其效能都是在這個槓桿作用下累加的,最終的結果會被放大幾倍、幾十倍甚至更多。

因此,一個創業者真正的精進,一家企業真正的成長與超越,不是表現爲在戰術上將對手“打死”,而是表現爲在認知深度上將自己“逼瘋”。所有的能力只是一種配合的手段,核心關鍵點是創業者必須有一個高層次的底層認知系統,這樣纔有可能升維思考、降維打擊。如果認知錯誤,再有效果的執行,本質都是在增加成本,甚至執行得越徹底,成本損耗得越厲害,結果與目標背離得越遠。

李清照評價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但在我看來,項羽和劉邦相比,尚且存在較大的不足,最終輸給劉邦也在情理之中。

在此,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創業中的一大誤區——很多創業者在自己還沒想清楚該怎麼辦或者看不清前方的路時,就會循着自己的能力隧道鑽進很多細節和具體執行的事務中去,而忽視更重要的事情。

畢竟,所謂能力,其實就像是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就像會背唐詩三百首和圓周率後50位。簡單來講,能力是對一種知識的熟練掌握和使用,屬於封閉條件下的技能組合。厲害的創業者可能具備的技能更多一些,就像是手裏抓到了一把好牌。但如果缺乏認知力的支撐,一把好牌也有可能被打得稀爛。創業者需要做的事情,便是通過認知將這些能力串連起來,讓它們發生化學反應,將其變成一種勢能。

2、認知力之上是心力

其實,相比認知力,在劉邦的身上,體現更多的應該是一個創業者的水平。

劉邦說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提到的這三個人被後世稱爲“漢初三傑”,爲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在這三人中,韓信負責前線,百戰百勝;蕭何負責後勤,調度得當;張良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韓信和蕭何的能力代表創業者對內和對外的兩種傑出能力。張良的表現,體現了創業者的認知力水平。而劉邦是那種志向遠大、百折不撓的人,心力極強,與一生之敵項羽交手時,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從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從認知到行動,中間還存在巨大的損耗。要想補足,就需要心力的加持。換句話說,認知力決定了你能否認出誰是“白骨精”,能否識破創業路上的各種陰謀詭計、陷阱、彎路,心力決定了你能否在一次次被打倒、被質疑後,還能站起來,不畏懼、不灰心、不被誘惑,堅持走到終點。

這一點,在三國時期劉備的創業團隊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張趙馬黃,五虎大將各個獨當一面,帶兵打仗的能力之強不用多說。諸葛武侯隆中獻策,身居陋室便能看到天下三分的大勢走向,擁有極其強大的認知力。反觀劉備,雖號稱“大漢皇叔”,但他的創業之路充滿坎坷。從織蓆販履開始,十幾年奔波勞頓,率領團隊先後投奔過孔融、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雖丟城失地、屢屢受挫,始終難展胸中之志,但一路走來從未放棄,最終開創蜀漢基業,與秉承父兄基業、“氣吞萬里如虎”的“富三代”孫權和胸懷大略的一代梟雄曹操相比,也不遑多讓,這又是心力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體現。

任何一個成功的團隊都需要一個心力強大的領導者,就像劉邦之於大漢,劉備之於蜀國,宋江之於梁山泊……從能力上講,他們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強者,甚至不一定是認知力方面的佼佼者,但他們是整個團隊力量的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

這樣的人常常有一個共性——心力強大。正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遇到大事不慌張,明白現實的殘酷,依然能夠保持冷靜和清醒,勇往直前;同時,在面對誘惑時也能“此心不動”。這兩點,纔是成大事者的典型特質。

認知力是發現並解決未知問題的水平,心力是真正驅動人前行的內在感受和力量;認知力指引方向,心力決定邊界;認知力決定到哪裏去,心力決定能走多遠。

成功的創業者,無疑擁有着更高版本的底層思維繫統,不僅更新速度更快,走得也更遠。作爲創業者的你,是否也檢視過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它有沒有系統漏洞,需不需要升級版本呢?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知名天使投資人、黑馬實驗室導師吳世春的首部作品《心力》或許能幫你找到答案。

這也是繼周鴻禕的《極致產品》、江南春的《搶佔心智》後,創業黑馬學院書系的又一力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