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傳誠:有點類似於這樣的木船,比這高一些。

王念時:照片上的好象是麻陽船。三層樓,那豈不是龐然大物?

沈傳誠:對頭,在那時就是個龐然大物。

王念時:郵划子沒見過,是不是和漁划子一樣帶頂棚的?

沈傳誠: 郵划子是有頂棚的,專門運送包裹郵件。開始是人工划子,雙槳。後來是汽划子,機動的。

李明義:不叫郵划子,叫信划子。經由水路運送時,則是由一種被稱爲“信划子”(post-boats)的小型木船運送。重要的文件、現金、匯票等都要放進錫包內。

沈傳誠:我們小時候就把它叫作郵划子。信划子可能是官名吧。

王念時:明義兄,信划子是譯音還是宜昌話?

李明義:傳誠兄,宜昌郵政志裏面也叫信划子;念時兄,是宜昌話。

王念時:剛剛有其他的朋友驚訝,現在還有人記得郵划子。

沈傳誠:郵划子可能是民間叫法。我是長江邊生,長江邊長大的,對柏木船情有獨鍾,所以印象較深。

王念時:有道理,比如我寫劃劃子,立馬就有人告訴我,宜昌話說的是推划子。@行者 小時候跟一個大哥哥在中水門下面爬上船,可以從一個挨一個的木船上一直走到江心,印象深刻極了。

李明義:我記錯了,郵政志裏叫郵劃也稱郵艇!大點的郵劃叫攔水划子。

王志敏:郵划子在清末都有了,屬郵政代辦所管理。郵艇是民國之後纔有。

王念時:還想問一點,以前的郵路分水路和陸路,是水路在先還是陸路在先?

李明義:陸路在先,叫步班郵路。

沈傳誠:念時兄,是的,那叫“過擋”。明義兄 郵艇聽說過。應該是陸路,從有驛站起,大概就是郵政的雛形了。

李明義:我小時候經常在擋裏釣魚。

王念時:傳誠兄 你真的很能帶來驚喜的,過檔有多少年沒聽說過了。

王志敏:水路與陸路(旱路)差不多同時存在。水路只走沿江,陸路遍佈各非臨江集鎮與鄉村。各縣都有郵政志。

羅洪波:郵划子,即郵艇,稱欄水划子,乘25人;小型的叫“辨子”,乘15~20人;1人在後艙手推雙漿稱作“雙飛燕”。宜昌沙壩廣闊,枯水季輪船泊於江心,客貨需要木划子接送到岸,這種接送形式稱作“遞漂”或“漂遞”。這種划子由一人搖櫓,宜昌“搖櫓歌”由此產生。這種遞漂划子,宜昌叫“漂子”……

王念時:給大家看看。

沈傳誠:洪波兄 你說的遞漂就是駁運業,可能是專業術語了。過去劃業和駁業是兩個不同類型的行當。解放後,宜昌市把劃業和駁業組合在一起成立了宜昌市劃駁大隊。

羅洪波:是的,宜昌劃駁業前生。

劉思滬(發出一段水鳥視頻)

王志敏:思滬兄,這視頻好。

沈傳誠:這是正宗的水划子。

李明義:念時兄,腳划子過江後停靠在二郎廟,大一點的渡船停靠在安安廟。

王念時: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老爹是水產大隊的,漁划子在三江,我還坐過他家的漁划子去對河,不過那個時候,漁划子已裝了柴油機。

羅洪波:宜昌江上漁划子產業龐大,歷史上有“起汕”漁俗”。西壩三江是主力軍。另外還有大公橋、王家河、臨江坪等多處。大公橋的八合塘、王家河的存魚湖(已填埋建江山風華別墅區),龍盤湖血防水庫等都是屬水產的。

李明義:我記得是“出汕”,意思是魚來了。

羅洪波:是這個意思。很古老的宜昌漁俗。現在消失了。

李明義:漁民都住在十里紅村,即天主教的崇正書院一帶。

羅洪波:原來那裏遍開魚館子還是有來頭的。

李明義:刀哥好,我們在討論劃業的故事,我記得你有劃業的布標吧,發上來看哈!

孫波:才上網,羣裏真熱鬧,宜昌市劃業。

李明義:謝謝刀哥!你的寶貝真多啊!

【此後話題轉到鼓樓街、電池廠、太平街、豫章書院去了】(202004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