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紀英

華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黃汪最近迷上了美劇《Upload》(《上載新生》)。

在這部美劇裏,人類死亡之後,可以把腦部數據上傳,在名爲“湖景”的數字天堂裏,實現永生。

這部腦洞大開的高分美劇,猶如一個精妙的隱喻——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邊界已經坍塌,人類自身的生存、延續,不再僅僅依賴於物理形態的肉體,而被0、1字節組成的數據驅動。

類似的場景儘管只是腦洞大開的科幻,但數字化、智能化對於人類生活的深度重構,已成不可逆的大勢。

可穿戴設備正在精準實時的量化人類自身,基於大數據的貼身“AI管家”,已經開始深度參與人類的運動生活、健康管理、娛樂休閒等等。

黃汪對這一趨勢篤定不疑,這也是華米“科技連接健康”新使命的戰略原點——以智能可穿戴設備爲船,以數據爲帆,以AI爲槳,華米駛入了大健康藍海。

以“大健康”重新錨定航向之後,從智能硬件躍遷爲基於雲的服務平臺後,華米越發注重底層技術的沉澱和積累。

6月15日的首屆AI創新大會上,華米並沒有發佈具體的新終端產品;隱身在後的芯片、算法、傳感器走到前臺,成爲了發佈會主角。

基於這一整套貫穿“雲端芯”的AI健康管理技術架構,華米成爲了撬動大健康產業的關鍵新變量之一。

1

全民剛需,華米乘風

從智能硬件進階大健康,黃汪並沒有很心急,“我們原來以爲,健康意識在普通大衆中的普及,應該是一件很漫長、很久遠的事情”。

但陡然而至的疫情,如同《盜夢空間》裏的陀螺,逆轉了“既定時空”——購買智能可穿戴設備、配備貼身的“AI醫生”、在線醫療遠程問診等大健康需求,成爲了全球性全民性的新剛需。

儘管疫情讓可穿戴行業全球出貨量下降了7.1%,但提前卡位大健康的華米,卻實現了逆勢增長。

2020年第一季度,華米智能手錶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八成,首次登頂全球市場和美國市場的前五,在印尼、意大利、西班牙和印度市場奪冠,第一季度營收也同比大漲36%。

突然起勢的大健康剛需,並非用戶頭腦發熱的衝動,而是基於理性的權衡——在關鍵時刻,可穿戴設備能“救命”。

去年,華米收到一封用戶感謝信。這位用戶佩戴的華米GTS手錶,持續發出“心率異常”的警示,用戶心驚之下,去做了體檢,才知道自己心律不齊,經過及時治療,最終恢復了健康。

這封感謝信,讓黃汪很是欣慰。

當海量的健康大數據滴水成海,就能洞察全民健康狀況,預測流行病風險。

針對席捲全球的疫情,華米根據自身的健康大數據,同時結合天氣、季節、歷史週期等變量,利用AI技術建立了流行病預測模型。

在抽取、分析了100萬條來自疫區的樣本數據後,華米提前西班牙官方數據7天,提前意大利官方數據8天,精準預測了疫情峯值的到來。

不僅如此,華米預測的疫情變化曲線,與真實疫情的匹配度,也高達81.14%——人類難以徹底終結疫情,但精準預測、提前應對,則是人類能夠與疫情安全共存的“AI盔甲”。

黃汪判斷,席捲全球的疫情,對於大健康產業將帶來長期性的、徹底性的改變。

疫情爆發以來,工信部等政府部門也多次強調,要“推動人工智能、5G等加快應用於多領域,助力疫情防控”。

從個人健康管理,到宏觀疫情預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正在搭建新基建技術平臺,重構十萬億大健康產業,這是華米的機會所在。

在華米參與搭建的大健康平臺上,海量終端用戶、公共衛生部門、醫療科研機構如鍾南山院士團隊等、保險機構、下游的醫藥企業等,甚至其他智能硬件廠商等,未來有機會在此濟濟一堂,都可以各取所需,各施所長、共建生態。

2

“AI醫護”亮相:算法Go high,門檻Go low

切入大健康產業,運動管理是起點,而健康狀態監測,甚至疾病預警,難度係數更高。

疾病症狀複雜,確診病患如同遊走於繁複的迷宮之中,尋找出口,但唯有邁過這道關卡,纔算是拿到了遠航大健康藍海的船票。

華米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汪孔橋倒是頗爲自信,他斷定華米處於全球領先定位,與蘋果也不相伯仲,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棋高一着。

這樣的自信,一是基於數據——華米銷量過億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積累了足夠可觀的人體數據;

二是基於算法——6月15日,華米一口氣發佈了五大生物數據引擎。

如果把數據比喻爲汽油,那麼算法就是引擎和動力——沒有數據,無法構建、驗證、進化算法模型,而精準的算法帶動產品和服務的暢銷,又會繼續源源不斷輸送更爲豐沛的新數據,最終反哺算法。

數據和算法就此構建了正螺旋效應,意味着頭部玩家一旦構建了領先優勢,後來者就難以追趕。

某種程度上,可以把華米發佈的五大引擎,類比爲“AI醫護”或者“虛擬健康管家”,爲華米用戶實時“體檢”、“診療”。

就整體精準度而言,它們的水平可以比肩專業醫生,但便捷度卻要高得多,能夠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實時服務。

前述用戶收到的“心率不齊”的警示,依賴於華米2019年推出的RealBeats生物數據引擎,可實現對律不的動甄別。

搭載RealBeats的華米智能環,判斷房顫的準確度分別達到了93.27%和94.76%,可以比肩專業醫師水平,截至目前,華米累計監測到了 91100 次疑似房顫病例。

而剛剛推出的RealBeats 2,有可能是全球最先進的心臟健康AI生物引擎。

在消除運動時心率信號的噪聲干擾後,夜晚和白天的有效房顫監測時間,分別達到了上一代的1.87倍和6.64倍。

統計顯示,中國平均每1分鐘就會發生一起心源性猝死,80%由惡性心律失常引起,其中六成死於醫院之外,中國心律失常患者累計達到了2000萬人——華米的手環手錶,能夠成爲他們的24小時的貼身醫護。

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血氧飽和度高低是區分病情輕重的關鍵指標——危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遠低於正常值。

6月15日,華米自研的氧數據AI物引擎——OxygenBeats也同步發佈。

黃汪介紹,華米採用氧降實驗來驗證算法的準確度,結果顯示成功率可達100%,而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不到90%;與專業氧儀的檢測結果平均誤差僅爲1.67%,超越大多數腕部可穿戴設備表現。

接下來,華米科技與鍾南山院士的合作項目中,也將藉助OxygenBeats精度氧檢測的能,對新冠肺炎患者進康復隨訪;搭載相關算法的可穿戴產品,最快將於今年第三季度發佈。

中國人七成睡眠質量不佳,2億人被失眠困擾,華米同期還發布了全新的睡眠數據AI物引擎SomnusCare,睡眠數據檢測精度超過了80%。

針對全球10億、中國5000萬的睡眠障礙症羣體,以及堪稱隱形殺手的睡眠呼吸暫停症,華米實現了智能識別,可以及時驚醒患者,實時必要救護。

這樣高精尖的“AI醫護”服務,大衆羣體也可普惠獲取,“從最便宜智能手錶到最貴的智能手錶,這些算法都會用上,不會犧牲任何一個用戶追求健康的權利”,黃汪說。

普惠的華米健康服務,有望療愈中國醫療整體供應不足、區域分佈不均衡的痛點和難點,開啓醫療服務均等化的窗口。

在技術研發上持續Go high,這是華米的能力,在使用門檻上持續Go low,這是華米的初心。

3

“雲端芯”組CP,通喫全產業鏈

不僅在算法上與蘋果“PK”,甚至還要上攻芯片板塊——華米看起來似乎有點“不自量力”。

但黃汪想得很是清楚,“如果你要做完美的算法,你必須做芯片,否則的話,你在業內找不到完全滿足你算法的芯片。”

由此,華米構建了覆蓋“雲端芯”的全產業鏈——而且,華米的芯片不是PPT和實驗室的概念,已經開始流片。

早在2018年9月,華米就發佈了全球可穿戴領域的第一顆AI芯片——“黃山1號”,15個月之後,“黃山2號”終於亮相。

“黃山2號”的性能顯著提升,比如,房顫識別速度是“1號”的7倍,是市上其他軟件算法的 26 倍。

此外,“黃山2號”還有一個“分身”,和蘋果一樣搭載了協處理器,能在主芯處於休眠甚至關閉狀態時,持續保持健康數據的記錄作;這一設計,使得黃山2號整體功耗下降50%,從而讓戶告別可穿戴設備的續航焦慮。

目前,“黃山2號”已經流成功,預計將於今年四季度量產。最晚到2021年二季度,搭載“黃山2號”的可穿戴新品也將面世。

黃山系列芯片的發佈,意味着萬物互聯時代,中國企業終於走出了“缺芯少魂”的困境。

過去20多年,中國企業幾番衝鋒,始終未能擺脫“缺芯少魂”的尷尬——中國每年進口芯片規模超過3000億美金,名列第一大進口品類,而中美關係遇冷後,中國企業又面臨芯片“斷供”的絕境。

但在智能可穿戴領域,尚還沒有類似英特爾一家獨大的霸主通喫全球,華米作爲可穿戴設備的頭部玩家,上攻芯片高地,反而優勢凸顯。

在路徑選擇上,黃山系列芯片基於的RISC-V架構,被公認爲是物聯網時代最具潛力的芯片架構,運算效率,使功耗低,相於在可穿戴設備中常的ARM Cortex-M4架構處理器,整體運算效率提升了38%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研發了RISC-V架構的團隊,後來創辦了RISC-V廠商SiFive,華米科技連續兩輪投資了這家公司,後者的其他投資人還包括英特爾、高通等全球巨頭,這既證明了華米錨定目標的眼光之準,也顯示了華米研發芯片的決心之大。

而在可行性上,華米這種智能終端企業做芯片,同樣也更有優勢。

一來,華米通過產品和服務,直達終端用戶,基於需求溯游而上,研發出來的芯片有的放矢,更爲精準的滿足市場所需。

二來,衆所周知,芯片研發的特點是,投資額度大、回報週期長、失敗風險高。

但華米在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上的營收利潤,可以反哺芯片研發,最終,雖然芯片研發的持續投入很高,但芯片開發成功後,基於終端產品的規模效應,整體上能夠獲得可觀回報,芯片業務不至於虧本。

“因爲我們有這麼大量,我們親自去做是沒有經濟負擔的”,黃汪告訴《財經故事薈》。

與此同時,華米自研的BioTracker2生物追蹤光學傳感器,也同步亮相,可以支持多達五種生物數據識別引擎,與“黃山2號”芯片組成最佳CP後,有可能成爲全球最強大的可穿戴人體光學傳感器。

華米通喫“雲端芯”的全產業鏈佈局,都最終指向一個終局,提供更高水平的大健康服務——這是對其全棧能力的極致考驗,就像一個人,必須口清耳聰目明手巧腿快腦好,纔是完美人設,在任何一個環節失措,其終端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就會大打折扣。

以覆蓋雲端芯的AI健康管理架構爲支點,華米等高科技企業有望撬動、重構大健康產業。

根據預計,中國大健康產業2020年有望超過10萬億規模,而到2030年,將達到16萬億——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將由華米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參與創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