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早晨6點多就開車過來了,到現在已經等了快一天了,還沒有接到一份活。”6月10日下午,雨後的阜城已經沒有了前兩天的燥熱,坐在自己貨車駕駛室裏的卞師傅不停地刷新着朋友圈,希望能看到有找車拉貨的信息。卞師傅說,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貨運生意比較冷清。“我們跑的都是同城貨運,一般出來就是一天,要是接不到活的話,中午還要虧上一頓飯錢。”

已近不惑之年的卞師傅今年已經近40歲,從事貨運生意已經有了20多年。在三環路邊停着的數十輛等貨的司機中,卞師傅算是涉足同城貨運較早的一位。他說,起初的時候,他是開着一輛三輪車給別人拉貨。“我家就住在郊區。因爲土地少,做生意一沒有資金,二沒有門路,所以和家裏人一合計,就買了一輛三輪車到城裏跑運輸了。”

卞師傅說,那個時候,他所在的這個城市不發達,城裏的貨源少,到城裏開三輪車拉貨的人也少,所以,除了給別人拉貨外,偶爾遇到有找他搬家的顧客,他也會爽快接單。“開車拉貨本身就是件辛苦活,有時對方人手不夠,自己還要上去幫忙。”

就這樣,他憑着爲人實在,做事不怕喫苦的精神,慢慢地有了穩定的客戶。卞師傅說,隨着城市發展的加快,他感覺到同城貨運市場已經慢慢發生了變化。”我的這輛貨車已經買了有幾年了,當時花了有10多萬塊錢。以前開三輪車只能拉些小活,運費也低;現在開貨車主要是接工地的活,一趟跑下來可以有200多塊錢的收入。”

卞師傅說,之前生意好時,一天下來可以跑4趟活,收入差不多在1000塊錢左右。”我有兩個孩子,一家4口人的生活開支和人情往費,基本上都是靠着這輛貨車。今年過節後,因爲疫情影響,工地上的活也少了下來。運氣好的時候,一天能跑個兩趟;差的時候,也有過兩天跑一趟的。因爲生活壓力大,我愛人也只好出去找了一份工作。爲了支持她的工作,我現在每天要負責接送孩子。”

卞師傅說,和貨車生意一樣,一些小卡車的生意也比往年要差了很多。”因爲現在活少了,養車的成本就提高了,我這樣的一輛貨車,加上保養、燃油和保險費用,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要400塊錢的樣子。有的司機想轉行,準備把貨車轉讓出去,可是現在接手貨車的人也少了。沒辦法,大家只好把車停到路邊碰運氣了。”

圖爲6月10日,一輛輕型貨車在路邊的停車線內等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