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是一道再熟悉不過的小喫,特別是在古鎮景區遊玩,這道傳統小喫更是受到大量遊客的歡迎。在河南省鶴壁市的淇濱區有一個地方叫做桑園小鎮,雖然是一座近幾年才建設的文旅項目,但麻花這道小喫從小鎮開業就已經存在了。

製作麻花的師傅並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千里之外的陝西咸陽。見到他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左右,因爲是週末的原因,此時小鎮上的遊客非常多。他家的純手工製作,現場炸制的麻花更是銷售火爆,師傅在談話的時候也沒能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

雖然符師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90後,但是因爲自家祖上就會製作麻花,製作麻花的工藝自然是耳濡目染,自己也就開始做起了手工麻花。符師傅說,製作麻花要提前一天晚上發麪,第二天還要將面進行揉制,並將其切成條狀備用,這個過程還要2小時。

工作臺就在自家店面的中間部分,一個長約2.5米,寬1.5米的案板,再加上一把凳子。已經成型的麪條放在案板一邊,只見他拿上一條只有20釐米長的麪條,三兩下就能扯出1米多長,將其搓成圓形條狀,隨後開始用手開始給面上勁,最後將兩端並在一起,麪條自然的就纏在了一起,就這樣每分鐘大概能製作2根麻花。

符師傅講,像在平常工作日,每天製作麻花用面至少在50斤,如果是週末則會達到100斤左右。在記憶中最多的還要是2019年的國慶節假期,不少外地人都來桑園小鎮遊玩,這種傳統無添加的小喫大受歡迎,平均整個假期的銷售額,每天都能在5000元左右。

當談及在河南生活會不會有不習慣的時候,他說,剛到河南時確實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只是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畢竟人都要生活,哪能讓社會適應自己呢?現在每天的生活也非常充實,有遊客的時候就製作麻花,遊客少的時候自己也可以休息一下,走走逛逛。

符師傅說,自己店加上自己一共有3個員工,自己只負責製作麻花,一位負責炸制,另外一位負責售賣,大家分工明確。因爲小鎮採用的是抽成模式,所以幾乎上沒有收現金的習慣,多數人會直接使用電子支付,自己只要每個月前往公司去核對賬目即可,也非常方便。

在店內的一面牆上掛着一副手寫字畫,上面寫的是麻花起源故事。說從在公元666年間,符姓祖輩兼營麻花生意,相傳德厚麻花創於二周之年。其後麻花工藝更加完善,其味香酥可口、脆而不碩、油而不膩、久放不幹、香味依舊。也正式這樣的特點,這個麻花受到了顧客的喜愛,繼而流通全國。

剛出爐的麻花顏色金黃,並且酥脆,據說在古代皇宮內的御廚也非常喜歡品嚐。他們家的麻花有四種口味,分別是孜然、香蔥、番茄、麻辣,每個都品嚐上一根,雙齒輕輕合閉,只聽嘎巴的一聲,瞬間其香味在口中四處蔓延。隨後迫不及待地買上了一兜,回家慢慢品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