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資本論

2年召回1萬輛電動汽車。

力帆股份出現了弔詭的一幕——股價瞬間漲停。更離奇的是,這家被追債30億的公司,股價在3個月內已經翻了一番。

6月19日下午2點30分,力帆股份從4.97元/股,瞬間被6935手拉到了5.03元/股。不僅如此,在一分鐘內,力帆股份被強勢推到漲停價5.5元/股,總市值72.26億元。

對於力帆股份漲停的原因,外界有消息傳稱,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擬入主力帆股份。不過,吉利控股集團方面對此果斷否認傳言,稱“沒有此事”。而力帆股份也回應媒體稱,已看到此消息,正在覈實消息來源。

吉利是否真的入主力帆甚至控股,儘管涉事的兩家都否認,但在資本市場,一切皆有可能。對外發布的消息就是公式化的東西,一笑而過即可。細心人或許已經發現,自今年3月24日力帆股份從2.47元/股,到現在的3個月時間,其股價已經翻了一倍。

必須提醒注意的是,在力帆股份拉漲停的前一天晚上,其公告稱,公司涉及訴訟已達392件,涉及金額29.06億元。392起案件中,已判決案件221起,力帆全部爲被告,共需賠償對方18.36億元。未開庭案件82起,涉及總金額5.8億元。此外,近12個月內未披露訴訟達到2.68億元。還有181起訴訟,由於單個案件金額較小不予披露,總金額達到1.64 億元。

近乎本能的疑問,這麼一家財務糟糕的公司,如果沒有什麼利好,先知先覺的資本爲何去拉抬力帆的股票呢?

說起力帆股份,就不能不提實控人尹明善。這位50歲創業大獲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一度憑藉在摩托車領域的發力成爲中國最有名望的企業家之一。他也早早地給力帆指明瞭轉向方向,進入汽車領域,並一度評價價格優勢和當時“國民車”的優勢大賣。

但消費水平在提高,車的質量卻不見有明顯進步。力帆股份曾試圖搭上SUV的“快車”,其推出的X60車型月銷量一度過萬,但由於技術相對落後、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力帆旗下SUV銷量也快速下跌,生命週期較爲短暫。全國乘聯會數據顯示,力帆旗下燃油類SUV已全部停產。

分水嶺出現在2014年。力帆股份的銷量開始走下坡路,並進入虧損狀態,當年虧損2397萬元,此後每年虧損額均在億元以上。

此路不通,尹明善又順應潮流力推新能源汽車。2015年,力帆股份新能源汽車銷量爲14874輛,這一成績在全國車企中名列前茅,引發業內對於力帆股份成功轉型的期盼。

很不幸,當年力帆股份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中有2395輛不符合國家申報補貼的條件,涉及補貼金額達1.14億元——力帆股份深陷“騙補”風波,財政部甚至取消了力帆汽車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預撥資格。

其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46.82億元,同比下降-1950.83%,扣除非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爲-43.95億元,同比下降-104.45%。2020年第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97億元,同比下降-103.0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利潤爲-1.86億元,同比下降-105.31%。

從銷量數據來看,2020年前五個月,公司生產傳統乘用車1160輛,同比下降92.90%;生產新能源汽車460輛,同比下降47.73%。

可以這麼說,力帆股份的一隻腳已經在懸崖的外面。在這種情況下,力帆不變是不可能,但到底是不是吉利來控股,這還真不好說。

眼下,對於吉利來說其在A股和港股同時上市是最大傳言。吉利方面表示,這樣有利於其更好地對接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資源,並助力吉利轉型和長期發展。

不過,仔細看看財報和最近的一些消息,吉利本身的日子也不太好過。

據《經濟觀察報》消息顯示,吉利推行的“藍海計劃”被質疑變相裁員。儘管吉利方面發的通知稱,所謂“藍海計劃”是基於組織創新與效能提升的新型培養項目,但被員工爆料——普通員工裁員20%,管理層優化30%。

此外,今年3月30日,吉利汽車發佈業績報告:2019年,銷售136萬輛,比2018年少賣14萬輛;淨利潤爲82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35%。

另外,吉利汽車的財報顯示,其2019年的行政支出爲51.28元,比2018年大幅飆升13.36億元。2019年的折舊與攤銷費用爲37.33億元,同比增加13.2億元。這兩項相加超過了26億元。要知道,吉利汽車2018年每賣一輛車可以賺1.4萬元,2019年只能賺1.2萬元。

更爲重要的是,吉利在新能源方面的力度明顯不足。2015年,吉利發佈戰略“藍色吉利行動”。這個行動的目標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2018年,纔是吉利“新能源元年”。這一年,吉利帝豪、博瑞等車系,都推出新能源產品。財報顯示,2018年吉利售出6.7萬輛新能源汽車,約佔總銷量的5%。

2019年,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約11萬輛,佔比8%,不足比亞迪新能源車銷售量的一半。

那麼,吉利會不會因爲新能源汽車,或者佈局西部,下一顆重要棋子呢?

先看看吉林近些年的收購。2017年,吉利控股集團收購了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2018年,吉利控股再以約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成爲其第一股東。這些併購使得吉利控股擁有了多達十多個品牌,而這一過程中其資金壓力問題也頗受外界關注。

2019年6月7日,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吉利商用車向星馬集團遞交了15.24%股份的受讓意向書,並支付3000萬元認購意向金,此舉意味着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爲華菱星馬的實際控制人。根據華菱星馬最低5.14元/股的轉讓價,其15.24%股權轉讓價格最低爲4.35億元。

華菱星馬在自產底盤、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與成本上具有一定優勢。吉利收購華菱星馬成功,則有利於彌補在商務車板塊的短板。

那麼,吉利收購力帆會得到什麼?

從歷史脈絡來看,兩家都是做摩托起家,也都是低價策略的國民用車,如果吉利能夠順利收購。或許對吉利年底要推出的與哈雷戴維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小哈雷”摩托車有利好,但哈雷在重慶已有授權,雙方會不會有衝突也是一個問題。

另外,如果吉利汽車要深耕西部內陸市場,重慶作爲橋頭堡優勢十分明顯,而同樣做國民車,雙方員工培訓和生產線適應上或許有較大的相似度。這或許能成爲其收購的動因之一。

但如果衝着新能源汽車,“每日資本論”認爲,還是省省。畢竟,6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剛剛發佈了力帆汽車召回3651輛純電動汽車的消息。加上其2018年6月召回的6431輛車,在過去兩年內,力帆汽車累計召回的電動車已超過一萬輛。

相關文章